除了美还有情,浅析徐志摩再别康桥,究

中科白癜风医院康复经历分享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6788354.html

徐志摩作为“新月诗派”的领军人物,其抒发真情实感同时又揭示人生哲理的诗作能够让人忘却人间的“烟火味”。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第一单元的《再别康桥》就是这样一首名诗。

在以往的授课中,教师在讲这首诗歌的时候,通常将教学重点放到赏析诗歌的“三美”上,如:“《再别康桥》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这两节在节奏上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理解“三美”是正确的,徐志摩在这首诗中,忠实地实践了闻一多所提倡的新格律诗理论,但如果忽视本诗丰富的意蕴,单纯地谈“三美”,却是肤浅的。

一、彰显三美

早期的自由诗多“非格律化”,新月诗派的格律诗在新旧诗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从闻一多和徐志摩开始,诗人创作从非诗化转向了诗化,使诗歌真正地成为了诗。

他们提倡理性节制感情,主张诗歌回归诗歌本身的格律化,继而提出了著名的“三美理论”。新格律诗的“三美”是闻一多提出的,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而他的《死水》一诗也是对“三美”的完美实践。

同《死水》相比,《再别康桥》虽然也践行了这一理论,但要比前者略差一些。首先在“建筑美”方面,全诗共七节,每节四句,每句字数相差不多,实现了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其次在“音乐美”上,音节上比较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每节有二至四句尾韵相同,一三句押韵或二四句押韵。

《再别康桥》的这两方面虽然没有《死水》规范,但也符合新格律诗的要求。只有在“绘画美”上,《再别康桥》才达到了色彩和构图的一致,实现了诗中有画。

诗中出现了金柳、青荇、彩虹、青草、星辉、云彩等景物,同时也出现了各种表示颜色的词语,各种物象色彩绚丽,使人闭上眼睛脑海中马上就能勾勒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真正实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此外,《死水》和《再别康桥》这两首诗在绘画美方面有不少相同之处,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大量的描写色彩的词语,如《死水》中如“绿”“白”“花”,《再别康桥》中的“金”和“青”,这些词语增强了诗歌的色彩感。

第二,除了描写颜色的词语外,这两首诗中还出现了大量景物,如《死水》中的破铜烂铁、翡翠、铁罐、桃花、油腻、罗绮、云霞、绿酒、白沫、花蚊、青蛙;

《再别康桥》中的云彩、柳树、青荇、水草、虹、青草、长篙等。难得的是,这些描述的物象都具有十分鲜明的色彩感,因而在人脑中也就具有了画面感。可见,《再别康桥》一诗是对新格律诗“三美理论”的完美彰显。

然而,对于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仅有的“两首半好诗”中的一首,仅从“三美理论”方面赏析《再别康桥》是远远不够的!

二、处处显情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年重访剑桥后在回国途中写下的。两年的剑桥生活使作者对剑桥充满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在诗歌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连续三个“轻轻的”和三个“悄悄的”的使用,仿佛怕自己惊动打扰了康桥似的,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因为康桥不仅是诗人开始梦想自己成为“中国的汉密尔顿”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这里曾经有过令其难以忘却的一段爱情。徐志摩曾经说“康桥的性灵全在一条河上”,所以诗中所描写的金柳、青荇和潭水全都寄托了诗人对康桥的留恋之情。

值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njoyfound.net/jbby/103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