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诗歌是对人类记忆的表达,它是一种流连光景的慨叹和怀念。就好比在《再别康桥》中,离别之时,志摩知道,此时他要告别的康桥是他一生中最沉重,最久远的记忆。他轻轻的离开,不忍打搅,不敢占有,不带走一片云彩,也不想带走他的记忆,他的梦,甚至他自己。在那一片宁静的记忆中,志摩自由享受着康桥的旧梦。年,当徐志摩三次到伦敦,重访昔日“培育”他的剑桥大学。走在校园的路上,过去的种种便像电影一般在脑海放映。在《我所知道的康桥》里,志摩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桥,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清澈见底的河水里飘着长长的青草,四季常青的草坪,桥端斜倚的棵棵垂柳,岸边宏伟的教堂,庄严秀丽的建筑群。这就是徐志摩所寄情的地方。可是他要离开这里,重温的那沉重的过去,却带不走一丝一毫,唯有记忆与深情,作为临别的赠礼,永远相随。他太爱这个地方,他想歌颂,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里就说过:“一个人要写他最心爱的对象,不论是人是地,是多么使他为难的一件工作。你怕,你怕描坏了它,你怕说过分了恼了它,你怕说太谨慎了辜负了它。我现在想写康桥,也正是这样的心理。”在描写中,诗人突出一个“静”字,以自己无声的告别,来展现康河给人的宁静与自由之美。诗句一开头,诗人就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是一个宁静的黄昏,诗中连用了三个“轻轻的”,突出了自己对于康桥的爱和万般的不舍。这般的宁静,就像是告别熟睡的恋人一般,不忍打扰,更不愿自己的离别破坏这美好。即使是挥挥手告别,也不敢有一丝喧哗,去惊动她的宁静的梦。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作者这样的描写,将内心泛起的涟漪融合进康河的宁静中,这一动的内心情感,一静的美丽康河,慢慢沉淀出诗人对康河的无限眷恋。徐志摩说:“康桥的性灵全在一条河上。”诗人的抒情也汇聚在这一条河上。开头的三个“轻轻的”别情为全诗打下了宁静的基调,接着诗人用四行诗,通过想像自己在康河上沿流“漫溯”,更深层次的描绘出康河的美丽与宁静。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宁静的河畔,一垂垂金柳,为黄昏摇曳出一许生机。这是一副静观金柳图,美丽的黄昏,美丽的康河,美丽的金柳,荡起诗人美丽的回忆。在这里,泥是软的,波是柔的,万物都在轻轻地展露自己的生命,谁都不敢太过用力,生怕惊碎了这一场康河的明静。在这样的情景中,诗人也将自己完全融化在这一个静美,温柔的自然中去,响应着那水底的“软泥上的青荇”的“招摇”。诗人想象自己成为一条水草,自由摇曳在康河中,感受它的温柔。这种人与自然的融合,是物我两忘的情景,是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自由与美的精神的吐露与象征。诗的最后一节,看似与第一节情景重现,可又有别样的情感: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诗人轻轻的来,又悄悄地走,与西天的云彩作别,却又不带走一片云彩。来的时候,想要与这里的一切作个别,走的时候却发现这里的回忆太多,多到带不走一片云彩,能带走的只有记忆。从始至终,康桥都是那么美,宁静的躺在剑桥的怀抱中,他似乎一直在熟睡,连告别都不忍心去打扰他的美梦。悄悄的,带着深厚的情感,轻轻地,将爱慕藏在最深处。诗人潇洒地与康桥作别了,将过去与回忆留在这里,将美丽与宁静揉成记忆装进梦中。他,徐志摩,就这样洒脱地走了,不忍惊扰这里任何的一片宁静。文化的理想国,让每一个诗意的灵魂,都有栖身之地。感谢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