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白的诗歌,绕不过李白的政治理想最终失败这个大问题。李白是个诗人,是一个有政治理想但最终失败的大诗人。李白出身于商人家庭,生活富裕。自然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但李白没有成为儒生,他很有些看不起儒生。他在东鲁漫游时嘲讽鲁地的儒生说,“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鲁叟只会读死书,不懂治国之策。他甚至连孔子也曾不以为然,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他后来政治失意后,才似乎理解了孔子,“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李白的思想中接受法家、纵横家、道家学说的影响更多一些。他说过“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书”。管仲、晏子,都是春秋时代辅佐君王的一流政治家、名相,李白要发挥管、晏的思想,谋求成就帝王的道术;他钦佩的古人是如战国鲁仲连,三国时代诸葛亮,东晋谢安这些非凡的干才。李白的政治理想,绝非大富大贵,扬名立万,而是直接往辅佐帝王,定国安邦那一个最高层次奔去的。李白有天纵之才,非常自信,自视甚高。“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些诗句都直接形象地表达了他的人生自信。正版李太白全集上下全两册李白诗集中国古诗词鉴赏中国诗词大会中华书局中华国学文库世界名著文学历史古籍书京东¥56.8购买已下架人生在世,功名富贵,谁也渴望吧?但李白哪里看得起按部就班地谋求人生的功业呢?他想的是一出手就建立奇功,然后潇洒地挥手离去。“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如同战国鲁仲连一样,功成身退,“功成拂衣去”,拒绝赏赐,我要不带走一片云彩。在安史之乱后,李白已垂垂老矣,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建立功勋。“为君谈笑静胡沙。”谈笑之间,平定胡人的叛乱,既自信又渴望。然而,李白非但建功无成,反而投错了门,他拥护的是永王李璘,因此犯了大罪,要被流放到偏远的夜郎国去,后来遇到大赦,才返回来。这也说明,李白的政治眼光其实不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李白到死也没建立什么奇功勋业。李白政治理想的不能实现,很简单,他不具备许多的必要条件。李白出生西域,长于蜀中,对盛唐时代的政治舞台来说,如同天外来客,他在大唐社会哪里有什么雄厚的政治根基,没有门阀世族的加持,仅凭个人的才华几乎不可能达到政治权力的核心层。李白也不屑参加朝廷的选拔性考试,想凭借诗歌创作和漫游交游,认识能影响皇帝的人物,靠他们举荐自己给朝廷,如他给善于举荐人才的韩荆州写过信,言辞诚恳,不惜肉麻地吹捧韩荆州,巴望着对方举荐自己。说实在的,李白其实就是个政治素人,对于政治实践,李白简直等于门外汉。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在天下著名的道士吴筠推荐下,唐玄宗下令招李白赴京了。那时候,李白的诗名在社会上树立了比较广泛的声誉,唐玄宗也觉得李白这个人很新奇,可以做个天下升平的点缀花瓶嘛。因而,李白这一次直接进入政治生活中心的门口,被封为翰林学士,几乎一步登天。然而长安三年,他接触到的,是政治的腐败、昏庸、倾轧,他后来写道,“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李白作为一个诗人,还是有他的敏感性,他对长安腐败的政治生活非常忧心、失望、愤怒。性格即命运,李白傲岸天真的个性确确实实适应不了唐玄宗朝廷的环境,沉湎声色的老皇帝和勾心斗角的权臣也对他的个性、才干不以为然了。李太白这个人吗!给杨贵妃进呈的《清平调》三章还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太精彩了!其他做事情嘛?那时候,在宫廷诋毁李白的,有几个人,一个是唐玄宗的驸马,张垍;还有大宦官高力士,据说,李白把这个老太监得罪了;最后,就是杨贵妃,李白写诗说,“可怜飞燕倚新妆”,好像把杨贵妃比作了汉朝的赵飞燕,你说,气人不气人?贵妃娘娘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这些都是传说,但依照李白的傲性,在朝廷得罪唐玄宗那一帮子宠臣是必然的。后来竟有人说,李太白和杨贵妃吊膀子,那才是胡诌八扯呢!这是李白的悲剧性根源。老皇帝也没把他看作政治舞台上的干才,只是御用文人,点缀升平的清客一般。李白呢?既非政治家,也不是投机政客,他是大诗人,文艺巨擘,所论可能迂阔一些,未必切合政治实际。最终,李白与皇帝、朝廷、官场还是分手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最终倾吐了自己的心声,愤愤不平。李白后来写道:“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李白承认自己不是拯救社会的人,还是去隐居吧,也就是说我不具备政治家的才干。李白的政治理想是非常复杂的,糅合了王霸思想、以及老庄思想等等,这也增加了李白思想的丰富性和李白人格的多样性。读李白诗歌,对李白政治理想和抱负的失落是必须要予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