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文明办发布了年4月“中国好人榜”,广西有3人上榜。他们分别是宁赔本也不让村民利益受损的“辣椒书记”陈学标;筹建“爱心之家”情暖困难家庭的妇联主席黄秀明;用爱守护英雄丈夫和瘫痪公婆的好儿媳冯恩珍。一起了解他们的先进事迹,向他们学习。
人物故事:
陈学标,男,年10月生,中共党员,年以来,一直担任南宁市良庆区良庆镇新兰村村民委员会主任。
一个承诺让陈学标承担起了带动家乡致富的重担,为此,他敢闯敢试,重信守诺,带领村民调整结构,发展特色种养植,即使是吃亏了、赔本了,但他坚持把诚信放在第一位,决不让大家的利益受损,带动村民投入致富产业,共奔致富路。
许下承诺:“要带领全村百姓富起来”
年,陈学标从广东这个大熔炉回到了家乡南宁市良庆镇新兰村,由于他信息灵通、勤劳肯干,加上比较善于思考,不出几年就赚了不少钱,成了本村的致富能手。年6月,经过村里的民主选举,36岁的陈学标就在村主任的岗位上走马上任了,并许下承诺:“要带领全村百姓富起来”。
依靠诚信打消顾虑带动村民投入致富事业
他先后组织村民代表、种田大户三上珠三角地区参观学习。在那儿,陈学标看到了农民致富的希望,当即掏钱购买了棵辣椒苗。辣椒作物大家从来没有种过,成本又高,每亩要几千元,况且辣椒又容易烂,卖不出去怎么办?村民们亏不起啊。陈学标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陈学标不但自己带头种,还向种植辣椒的农户承诺:“愿意种辣椒的,赚了钱全归你们,蚀了本我一人承担!”于是他拿出2万多元,帮助农户购种苗。就这样,由18户党员、村民带头种植的64亩辣椒终于得到落实。在大家的努力下,64亩辣椒获得了大丰收,收入超过60万元!没敢种辣椒的农户既羡慕又后悔。第二年,辣椒的面积整整扩大了11倍。
为信守“共同致富”承诺甘当“赔本主任”终不悔
在新兰村,村民们叫陈学标为“辣椒主任”,但也有人称他是“赔本主任”。年12月的一天凌晨,天下着蒙蒙细雨,陈学标骑着摩托车,满载着多斤辣椒送往市场。由于天黑路滑,加上车技不好,一不小心,连车带人翻到在地,一个个新鲜的辣椒几乎全部砸烂。回家后,他按当时市场价,全额赔给了农民,亏了0多元。自陈学标当了村主任后,因为村里的事忙得喘不过气来,这使他所经营的业务大受影响。好多回,因为抽不开身而眼睁睁地看着订单飞了。有一次,他接到了一笔来自东北的6多万元的生意,可签订合同的日期正在村里种植反季节蔬菜的节骨眼上。为了不耽误村里的事,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笔可获利万元的生意,乡亲们都为他心疼,可他认为,只要乡亲们富起来,个人损失一点,值!
深谋远虑实现“带动村民共同致富”的承诺
自年陈学标当选村委会主任以来,他一直践行着“如果我来当村主任,我要带领全村百姓富起来”的诺言。为此,他从长远考虑,带领村民学技术,引进新品种,加强管理,畅通生产和销售渠道。
“要想富,学技术”,陈学标深知科技对农业的重要性,始终坚持把科技培训作为一项长期性、坚定性的任务和提高农业产业水平的有效途径来抓紧抓好。为了请来上级农业专家上课授教,陈学标多次往返来回在城区和新兰村之间,在他的诚意感动下,部分农业专家多次来到新兰村给干部、群众带来了先进的种养技术知识,极大的提高了当地种养技术水平。同时,陈学标还主动和区外、市外联系,带领村队干及部分群众代表到各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参观学习,交流经验。
为了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在陈学标的提议下,新兰村成立了农产品流通办公室,完善新兰村农贸市场的基础建设和加强市场管理,组建和壮大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经纪人对市场流通的重要作用,联系外地老板来收购批发,通过“市场+经纪人+农户”的运作模式,使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农产品收购批发市场,有力地带动周边村镇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区内外客商纷纷到该村集贸市场收购瓜果蔬菜。
年陈学标又带头从河南引进的新品种辣椒——螺丝椒,该品种品质极佳,口感好,膨果快,连续座果能力强,现全村辣椒种植面积约亩,年均亩产2吨,每斤售价在2.5元左右,实现年销售总额达1千万元。韭菜种植面积约亩,年均亩产10吨,每斤售价在1.5元左右,年销售总额达万元。年全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元。
说起陈学标担任村主任带动大家致富的事儿,新兰村家家户户都交口称赞,对他充满了感激之情,称他不愧为“重信守诺”的典范。
人物故事:
黄秀明,女,年1月生,中共党员,隆安县都结乡政府妇联主席。
3年6月,团中央发起了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志愿活动,黄秀明积极响应号召,来到大石山区——隆安县屏山乡进行为期两年的志愿服务。服务期满后,选择留在贫穷落后的大石山区,成为了隆安县屏山乡农业服务中心的一名普通干部。
11年来,她帮助贫困学生、残疾人、困难家庭,又成立了“璐曦爱心之家”聚集义工开展志愿服务、助人为乐事业。
牵线搭桥资助贫困学子
在出色完成当地党委、政府、团委交办的工作之余,黄秀明总是充分利用周末和平时下村的机会走访贫困学生。
在走访中,黄秀明发现,屏山乡因为贫困失学、急需帮助的贫困孩子有很多,仅仅靠她个人的力量是无法解决问题的。黄秀明决定寻求社会的帮助。她撰写了一篇题为《同一片蓝天,不一样的世界》的文章发表在母校的《旅专报》上,介绍屏山乡贫困学生的情况,寻求母校师生的帮助;同时,她还将屏山乡一些贫困孩子的相关材料上传到《心守家园》助学网,发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筹措贫困孩子的学费。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她得到了回应,很多爱心人士纷纷要求资助那些贫困学生。爱心人士的热情相助,大大地鼓舞了她。就这样,黄秀明开始了她探访贫困孩子、寻找资助者的“爱心使者”之路。
寻找资助对象,了解家庭情况,征求意见,拍相造册,核实反馈,扫描上网……要完成这些工作,黄秀明遇到很多的困难。山区路途坎坷崎岖,她不会骑摩托车,有时搭同事便车,更多的时候则是走路,往往一走就是几个钟头,几年来她踏遍了全乡山旮旯里的每个村屯的每户贫困家庭。屏山乡经济较落后,当时政府仅有的一部电脑只能用来打印材料,不能上网,黄秀明就跑到50公里以外的县城上网,通过网络,不断地介绍贫困家庭孩子的窘况,动员社会各界奉献爱心。还有些人许多人对她的执着很不理解,说她傻,说她逞能。但这一切并没有使黄秀明改变初衷,她努力寻找资助人。
在她执著的努力下,许多社会爱心人士主动联系上黄秀明要求资助这些贫困家庭孩子。
筹办“爱心超市”情暖贫困家庭
黄秀明走访贫困学生时,看到几个小女生衣着单薄破旧。回到宿舍,她整理出自己的部分衣服,又让父母、姐姐们寄来了几十件冬衣一并送给了孩子们。看见孩子们拿到“新衣服”的高兴劲,黄秀明开始在网上发布募捐信息,动员广大网友为贫困山区困难群众捐献衣物。同时,她联合杨向东、乡政府干部隆雄文,开始筹办“爱心超市”。3年12月18日,屏山乡“爱心超市”开张了。从那以后,到“爱心超市”领取衣物、米、油等物资的群众络绎不绝。助学活动也一步步上了轨道,越来越多的学生得到了“一帮一”的帮助,可以安心学习,不必再为交不起上学的费用而发愁。
5年6月,志愿服务期即将结束,父母和姐姐们都劝黄秀明回阳朔,伯伯已经为她在县城安排好了工作。她也想回去,回到自己久违的、美丽的家乡,回到父母身边。她第一次想到了放弃。受助学生黄丽贵听说她要走,紧紧地抱着她说:“秀明姐姐,你走了,我们怎么办?”那一瞬间她知道,她割舍不下孩子们了!
为了使自己死心塌地留下来,黄秀明再次说服了父母,并迅速与男朋友登记结婚,以这样的实际行动,把自己的的心彻底的拴在了隆安!
艰难守候爱心奉献无止境
黄秀明享受着助人的快乐,也备受煎熬。磨难,不止一次让她想要放弃。
6年年末,黄秀明刚降生三个月的儿子患脑积水,治疗得花费一大笔钱!这对没有积蓄、工资微薄的黄秀明夫妇来说,实在无力承担。看到孩子发病时那痛苦不堪的面容,黄秀明就心如刀绞,她第二次想到要放弃她的爱心事业!
一筹莫展之时,黄秀明的三姐想尽办法筹到近万元的药费,更让她欣慰的是,半年后,孩子病愈了。而在这半年里,捐衣服的包裹不断地寄来,许多爱心人士在为屏山加油,黄秀明觉得自己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而放弃最初的梦想,她继续利用业余时间坚持着操办“爱心超市”和助学活动……
“璐曦爱心之家”集结社会爱心
年6月,她在隆安县城成立了“璐曦爱心之家”,并在民政局注册,成为隆安县及至南宁市唯一一家注册的民间公益慈善组织。“璐曦爱心之家”累计接受来自国内外地区的爱心人士捐赠5万多人次,先后开展助学、助残、助医、送温暖、抗旱送水等活动多次,为多名贫困学生筹措助学款多万元;为50多所农村中小学校和00多户困难户募集课桌椅、床架、蚊帐、棉被、轮椅、食品等价值万元的物资;为薄弱学校、贫困村屯筹集项目资金50多万元。
黄秀明的爱心善举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反响,多家新闻媒体也相继采访报道了她助人为乐的先进事迹,并称她为“爱心使者”。她先后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全国百名扎根西部基层志愿者等多项荣誉。如今,作为传递爱心、播撒希望公益组织的领头人,黄秀明正把“璐曦爱心之家”一步步引向规范化、专业化,不断地发展和壮大。有了黄秀明,有了爱心之家,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将得到帮助,他们的人生也会因为有黄秀明,有爱心之家,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人物故事:
冯恩珍,女,36岁,浦北县安石镇中心卫生院合同工,第九届广西十大孝心人物、钦州市第二届道德模范奖孝亲爱老提名奖获得者、浦北最美家庭(成员)。她多年来却用自己弱小的身躯无怨无悔地守护着瘫痪的婆婆、多病的公公和因勇救群众而落下残疾的丈夫;她,用自己的坚持、无私和浓浓的爱守护着一个病残之家,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孝老爱亲之歌。
毒池救人丈夫不幸落残疾
0年,22岁的冯恩珍刚嫁到浦北县张黄镇阳春村委一个家境殷实,衣食无忧的幸福之家。两个儿子先后降生后,冯恩珍一家五口更是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年7月30日下午2时,冯恩珍家隔壁的凉果加工厂突然传来呼救声,夫妻二人听到呼救声便冲出自家诊所,原来是加工厂的老板和两名工人中毒昏倒在腌制黄榄的水池中。关少华见状便让妻子回家打电话,自已在还没了解三人中毒事故的情况下,便爬下腌制黄榄的水池救人。然而不到几秒钟时间,关少华也接着中毒晕倒了。
虽经医疗专家的全力抢救,但关少华却还是因遭受硫化氢中毒过深、脑部缺氧而从此丧失了工作能力,成了生活不能自理、常年流口水、大小便失禁的四级残疾人,智力甚至只及三岁小孩。
不离不弃妻子悉心来守护
屋漏偏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早在年3月9日,公公关祖德就因突发脑梗塞致一侧肢体偏瘫,至今行动不便。年的10月初,又一次灾难降临到冯恩珍的身上。婆婆因受不了好好的儿子突然间变成四级残疾人的现实,也医院。虽说抢救及时,但却落下了后遗症,从此半身不遂,口齿不清、瘫痪在床。吃饭、穿衣、梳头、洗澡、起床等这些最简单的事情都不能自理了。这一下,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冯恩珍的肩上。
每天早上5点起床,煮好早餐拿给公公、小孩吃,喂好丈夫和婆婆,帮丈夫和婆婆清洗和换好干净的衣物后(丈夫经常将自己拉的屎拿出来在床上和房间里玩,弄的到处都臭哄哄的。自己连口饭都顾不上吃,就匆匆赶往十多公里外的安石镇卫生院上班(冯恩珍是安石镇卫生院9年聘请的合同工,每月工资元)。中午下班后又马上往家里赶,进门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帮丈夫和婆婆清洗,换好脏了的衣裤,然后煮饭拿给公公、小孩吃,接着是给丈夫和婆婆喂饭、喂药,清理脏物,忙完这些,匆匆扒了几口饭,又往安石镇卫生院赶。下午下班后又是匆匆往家赶,做着同样的工作。晚上还要帮丈夫和婆婆按摩,清洗丈夫、婆婆每天拉屎拉尿换下的10多条裤子和被子,打扫家外室内的清洁卫生。忙完这些,已到晚上十二点。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一个月下来,冯恩珍的身体就从一百斤瘦到了八十斤。村里的人看着每天忙里忙外的冯恩珍,问她:“你这样年轻,你丈夫又是公婆的养子,一个人操持着这么一家子的事,你图啥呀?”冯恩珍总是直言不讳地回答说:“公公、婆婆虽说是养父母,但就像自己的亲爹娘,丈夫就像自己的亲大哥,我不图什么,就图孩子有个爹,我有个公婆叫和一个和谐稳定的家。”
为方便照顾公公、婆婆和丈夫3个病人、降低医药的费用和家庭的开支,冯恩珍自学了医学护理知识,学会了打针、换药、治疗烤电、按摩等技术。
在那一段时间里,她同时要服侍3个病人,照顾两个年幼的小孩,还要耕作家里的2亩水田。她成了转个不停的“陀螺”。
在她的悉心护理下,婆婆从瘫痪在床到年3月11日去世,从未发生过身体感染,更未生过褥疮,是带着对儿媳妇的不舍和满意走的。丈夫关少华虽然还是流口水,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但却能跟着她的日常语言和行动训练而能慢慢吃饭、慢慢腾腾走动和说出一、两个简短的字了。而年近八十,患有老人痴呆的偏瘫公公,经过积极治疗和悉心护理后,病情日渐好转,生活也能基本自理了。冯恩珍,六年里,用自己的坚持、无私、不离不弃和悉心守护,为这个不幸的家庭撑起了一片晴朗和睦的天空。
来源:中国文明网 编辑:陈秋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