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水middot融汇水流之地

行行重行行,贝江穿过融水县,注入柳江,与整个珠江水系并流,最终汇入珠海。

作为融水县最长的江,贝江得以保持全年较高的水位,离不开融水多植被山地丘陵。多山的条件孕育了众溪,多植被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流。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养育了一方人。

当地随处可见的引涧,供人畜饮用。

乡镇班车在蹒跚公路不断颠簸,翻过了一座山,顺着路直下,眼前地势突然开阔。路旁连成片的稻田,被一条河流分隔开来。河的另一面,松竹密布,一直延伸到山丘顶部。再绕几个弯,顺着河流,一片更大的平地,房屋密致,此起彼伏。

稻田与房屋的格局未变,现代房屋却逐渐代替吊脚楼。

融水一带侗苗族乡镇的空间布局,大抵这样。大多数山丘地带,多碎石,土层较薄,一不适宜居住,二也不利于开垦大规模梯田。先祖多次奔波,选定繁衍后代的地域,必有宜人的生活环境与耕作土地。

环境承载力决定了村庄的分布范围与疏密。

雨水充沛,为当地农田灌溉提供了便利。囿于湿润多雨的气候,当地人不得不将房屋盖成“吊脚楼”样式。吊脚楼,以几根粗壮的杉木为柱基,呈悬空状,多用杉木、松木等造房,顶上铺瓦。

错落有致的分布。

楼房最底层多用于存放杂物、养殖家畜,楼上住人。上下楼以一木梯相连。二楼正中为火塘,是日常饮食与会客的场所。围绕火塘,左右分布几间卧房,靠近窗台的一边多为现代新盖的火灶,旁边是洗漱间。

虽然房子周围围铺上水泥砖,但地基还是几根粗壮杉木。

悬空状的楼房既能够很好地适应多雨潮湿的气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防虫蛇进屋。雨季来临,木制的房屋能吸收水分。木料在火塘里燃烧,青色的烟雾熏得人睁不开眼。日积月累,房屋四壁被熏得黑亮,但却是极好的隔湿材料。黑色油层能阻止雨天的水汽浸湿房屋内部,保持干燥。

清晨醒来,天微微亮。窗外,远处暗黄的灯火被雨雾罩,屋顶上,青烟氤氲。天潮潮,地湿湿,融水的雨季,掺夹着过去侗族苗族先祖或因战乱,或因逃难而选择定居偏远山区的记忆。人们已经适应了如此生活,安居于这片融汇水流之地,日复一日。

「月也·活动」有奖竞猜(此活动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njoyfound.net/jbzd/85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