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有哪些 https://m.39.net/disease/a_6122080.html
我曾在高考前的那段时间,特别容易失眠,有时候甚至整晚都睡不着。这种时候,越是想睡着,却越是睡不着,脑袋里不断充斥着各种杂念,就连数绵羊,也能数着数着,就忘了继续数下去。记得那个时候,我曾尝试过一种方法,想象一片云彩从天而降,贯通全身,然后感受那片云彩在五脏六腑游走。用这种方法,来使自己更加专注,从而定住心神。直到一年前,我了解到,其实曾经使用的这种方法,叫做正念冥想。
现代心理学及医学专家通过研究发现,正念冥想的确能够维护身心健康,并作为一些心理或生理疾病的治疗方法。以前听到正念冥想,误以为是打坐念经,封建迷信。读了这本《洞见》,才有了更细致一点的了解。这本书从科学到哲学,通过现代心理学语言和医学实验论证,阐释了佛学哲思体系,让人一看就能明白那些深奥的道理。也让我有机会去了解一下佛学——这个没有深度认知的领域。
作者在书中首先抛开佛教中超自然的教义,提取出佛学核心的哲学思想,并将现代心理学,进化生物学,现代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佛学思想进行相互印证。帮助我们认清人类作为一种基因的载体,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所谓的“自我意识”其实是一种幻觉。从而将我们从自然选择的局限视角中解放出来,冲破大脑错觉,发现更真实的世界,最终洞见认知的真相,真正体验到全新的世界本原之美。
因为是一本哲学方面的书,又是英文作者的行文思路,佛学思想也从梵文翻译成英文,再英文再转化成汉语,有些地方有些晦涩和啰嗦。但整体上讲了关于人类的五大认知真相:
(1)众生皆苦——快乐是基因设计的,基因的设定就是不满足,“苦”在梵语中就代表“不满足”。人的本质就是一种动物。经过亿万年的时间,地球上产生了人类,是因为基因物质不断的复制和传播造就的,人类的行为某种意义上确实是基因支配的结果。动物的觅食,求偶,获取生存技能,保护后代等行为是为了求生存,求发展。当动物做这些事情取得成功的时候就会感到快乐。这里的快乐其实就像基因故意设计出来的,是大自然让动物去这么做而给的回报。然而当动物发展成人类时,人性的觉醒,让我们意识到人类与动物有着一定的认知差别。当我们不能获取成功的时候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而且基因设计的快乐转瞬即逝,得到一次之后,又想得到,还想获得更多。我们追求快乐的过程中,完全没有意识到,快乐的消退是多么迅速,所以人总是充满着不满足和痛苦。常言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佛说“众生皆苦”。
(2)诸行无常——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有生有灭,不是常住的,一直都在变化之中。这是人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我们也常说,唯一不变的就是不断变化。佛学的理论基石是--缘起性空。所谓“缘起”,就是说:世界上没有独立存在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的。所谓“性空”,就是说:事物因缘和合而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比如我们看到的河流,它是由众多的小溪,因某种机缘聚集而成的,这就是缘起。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或者蒸发到空气中,或者流向大海,或者浸润土地。没有一个恒定的,稳定的存在形态,而“河流”只是在某种时间和空间下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既然是抽象的,就是无中生有的“性空”。万事万物也是如此,都是由各种更加细微的概念排列组合而成,瞬息万变,生生不息,所以诸行无常。
(3)诸法无我——“自我”的概念是一种虚幻的、错误的信念,在现实生活中并无真实对应。一般人都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我”。因为有“我”就产生了我的私欲、渴望、贪念、仇恨、恶意、狂妄、自负、自我主义等思想,这是世间一切问题的源头。简而言之,世间的一切恶都可以追溯到这种错误的认识。
“无我”其实很难理解,当我们决定让自己看书,吃饭,穿衣,学习等等一切行为,不是我做的,那又是谁呢?我们潜意识里,大脑中有个首席执行官或中央处理器,代表着我的“自由意志”,在支配者我们的一切行为。而书中说到,现代脑科学发现:自然选择为大脑提供了7个思想模块,每个模块都可以暂时接管大脑,轮流坐庄。各个模块都有各自的诉求,一个人做什么决策,由他大脑中各个模块竞争的结果决定,决策的依据来自于那种感觉更强烈。我们认为的“理性”不过是各个模块的说服工具,人的本质是由这些感觉驱动的。我们不能说,我就是某种感觉吧。在一般语境中,我们倾向于将“自我”--内在、真实的我--看作某种恒常的东西,认为它从孩童时期一直到成年都保持不变。真的有这种东西吗?我们能想到的,能代表“自我”的从小到大的身体,情绪,意识,行为,感受等等,都不能说一直保持不变。佛陀将其归纳为色、受、想、行、识,五蕴,并逐一阐释不能证明我的存在,因此说五蕴皆空,诸法无我。
(4)色即是空——自然选择要求我们对周围的事物赋予内涵,我们一直带着有色眼镜观察世界。我们主管地赋予万事万物各种内涵,给它们打上或好或坏的各种标签。而这些标签并非事物的本来属性,只是我们主观的看法或感受而已,这就是所谓的“色即是空”。我们有时候会相信“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原因在于,我们在理解外部世界的时候,并非在真正地理解这个世界,而是在“构建”一个世界。这样其实并不奇怪,我们的身体与外部世界存在一定的距离,大脑产生的意识,都是根据间接的证据推论而来。当我们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摸到了什么,就自然的会产生某种联想,在大脑中构建诸如危险、恐惧、兴奋、厌恶等等情绪。比如说,看恐怖电影,我们可能会感到恐惧或危险,然而它只是一幅幅二维图片而已;听到办公室一群人围在一起窃窃私语,我们可能会认为在谈论自己,并感到厌恶,然而他们只是在八卦一个明星。大脑非常善于将最模糊的模型转化成某种有意义的东西,会自动“编造”某些合理的故事,论述事物的真实面目,阐述其深层的意义。佛陀把这些故事称为“相”或“色”,把我们沉溺在“相”的行为,称作“我执”。我们应该破除“我执”,删除心中的“相”,真正理解“空”的含义,“空”不是说这个世界是不存在的,是空的,“空”只是大脑中构建的感受。
(5)正念自控——我们能够通过正念冥想自控训练冲破大脑的错觉,实现与各种感觉的剥离,从而摆脱烦恼与痛苦,变得更智慧,更幸福。学会在正念冥想中观察随时产生的各种感觉,而不是被感觉劫持,不做感觉的奴隶。人类的主观判断,有两个倾向,一个是“贪”,希望把好的东西占为己有,一个是“嗔”,希望远离不好的东西。因为“贪”和“嗔”,我们就无法客观的看待世间万物,就形成了“痴”。当我们具体地参与一种训练,学会真正客观的去看待世界,理解世界,并良好的与这个世界相处,就会从“贪嗔痴”的狭隘世界中,挣脱出来。
人类的大脑是自然选择设计的机器,对感官的反应差不多是反射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大脑的设计就是为了及时回馈输入的各种信息,而控制这台大脑机器的关键就是伴随输入信息时产生的各种感觉或情绪,它们是自然选择对我们思想的编码。如果你用贪爱处理这些感觉,自然、反射性地渴望令人愉悦的感觉,自然、反射性地抵触令人不悦的感觉,你将继续被周围的世界控制。但是,如果你能以正念审视这些感觉,而不是简单地响应,就能在某种程度上摆脱控制。
有句歌词叫做“跟着感觉走”,我们特别容易跟着感觉走,但有时候需要静下心来,审视“感觉”带给我们的是什么?这样才能打开这个世界的另外一扇窗,洞见认知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