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孩子不是大与空,而是小与细。细节决定了孩子身高、体重的发育情况以及健康状况。下面,咱们一起看看河南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儿科主任医师周正提出的40条育儿建议。
1.新生儿尽量要母乳喂养。
如果母乳不足,请新妈妈不要焦虑,让孩子多吸吮是增加乳汁分泌的主要方法。
如果这样奶量仍然不足,可以给孩子添加配方奶,千万不要因为奶不足而焦虑或抑郁。
2.尽量让孩子一次把奶吃足。
两次吃奶间隔时间在3~4小时为宜,这样妈妈和孩子都能得到很好的休息。
3.应该经常给新生儿剪指甲。
新生儿很容易无意识地用指甲抓破脸,所以应该勤给孩子剪指甲。不过,新生儿指甲比较软,剪指甲时注意不要剪破他的皮肤,以防发生感染。最好在孩子熟睡时给他剪指甲。剪指甲时,轻压孩子的指肚,露出指甲尖,注意不要把指甲剪得太短。
4.新生儿要注意预防尿布疹。
新生儿大小便次数较多,不要每次都用水清洗,否则,容易破坏皮肤的天然保护层。
新生儿每次大小便后,除了处理干净,一定要涂抹护臀霜,要经常晾晒他的小屁屁。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尿布疹,不要给他的臀部拍爽身粉。因为爽身粉不但不能消除尿布疹,还有可能积聚在皮肤的褶皱里,给细菌提供滋生的温床。
5.给孩子添加维生素D时“宁缺勿滥”。
维生素D吃得太多可能引起中毒,所以要根据医生的指导给孩子服用。此外,孩子还可以通过饮食和阳光照射等途径获得维生素D。
6.不建议给6个月以下的孩子吃牛初乳。
不建议给小孩尤其是1岁以内的孩子吃牛初乳,原因有两个:一是牛和人在进化过程中物种间的差异非常大,对小牛有好处的牛初乳对人来说未必有用。二是给孩子过早摄入牛奶蛋白,很可能造成过敏。
孩子在出生6个月后会出现一个易生病的阶段,这是非常正常的,不需要刻意去弥补。爸妈应该正确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平衡饮食,注意休息,积极到户外活动,增强抵抗力。等到孩子自身的免疫力完善后,抵抗疾病的能力自然会增强。
7.孩子7~8个月大再开始吃蛋黄。
一直以来很多人给孩子添加辅食,都是从蛋黄开始。蛋黄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好的营养食品,但是不宜过早添加。
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7~8个月开始添加蛋黄比较合适,对于五六个月大的孩子来说,添加辅食应该从米粉等特别为孩子设计的辅食开始。蛋黄属于异性蛋白,过早添加容易导致过敏。
8.让老人、保姆掌握科学的喂养方法。
有一部分爸妈因为工作关系没办法在家带孩子,只能把孩子交给保姆或孩子的爷爷奶奶。如果想让孩子健康,就得让跟孩子接触最频繁的人掌握科学的喂养方法和良好的健康习惯。所以,别忘了对保姆和老人进行科学喂养的培训。
9.不需要额外大量补钙。
根据美国儿科学会最新发表的《补钙指南》中的数据分析看,依靠足够的母乳、配方奶粉和米粉喂养的孩子,98%都不存在缺钙的问题。目前,母乳和配方奶粉以及各种辅食中都添加了钙,基本上能够满足孩子生长所需的量。
10.添加辅食时一定要慢,要遵循“单一、少量、逐渐添加”的原则。
不要因为听说隔壁的孩子已经能吃虾了而着急,他的辅食添加方法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而且不一定正确。
11.添加辅食应从米粉开始。
孩子的辅食中有米粉和麦粉,一部分孩子对麦类食物中的谷蛋白过敏,会出现腹泻,建议添加辅食的初期应先加米粉,待孩子长大一些,再添加麦类食品。
12.平时应有意识地让孩子养成喝白开水的习惯。
如果不这样做,孩子在六七个月大时,一旦生病、发烧,想让他喝下白开水会非常困难。
13.患湿疹的孩子饮食应格外注意。
尽量采取母乳喂养,退而求其次,可以选择适合孩子月龄阶段的配方奶粉。如果孩子过敏特别厉害,要采用特殊医学配方奶粉喂养。对于已经添加辅食的孩子来说,家长要密切观察他对食物的反应。
14.一岁内的孩子应预防缺铁性贫血。
贫血的孩子皮肤黏膜苍白,尤其是嘴、口腔黏膜、内眼角等部位比较明显。孩子还容易疲倦,不爱活动,不愿爬行和站起来走动,只爱坐着,不爱笑,看见生人或到了新环境就会害羞、躲藏。
通常,孩子在9~12个月大会出现明显的贫血症状。这时,孩子在孕期获得的铁已经用完,如果辅食添加不合理,就会出现贫血。
家长除了要正确地给孩子添加辅食,还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时带孩子体检,这样才能及早发现孩子的异常。
15.注意营养素摄入,有助预防近视。
注意维生素的补充,维生素A对视力非常有益;维生素B1是视觉神经的营养来源之一;维生素B2是角膜及视网膜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钙离子与维持眼睛巩膜的弹性有关;硒、铬也是与眼睛营养密切相关的元素。
16.注意保护孩子刚萌出的乳牙。
还没长牙的孩子,吃完食物后给他喝清水,能起到刷牙的作用。孩子刚长牙后,要用消毒纱布蘸清水擦拭他的牙齿。
17.体检不仅要定期做,还要做全面。
很多妈妈为了方医院体检,但因为条件有限,医院做不了,比如听力和智力筛查。所以,家长应该尽可能地定期带孩医院做体检。
18.不要滥服抗生素。
孩子感冒多是由病毒引起的,家长不要在家自行给孩子服用抗生素。如果药不对症,不但不起作用,而且容易导致很多不良反应。抗生素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19.孩子发烧时建议采用物理降温法。
孩子发烧时应重视物理降温,即少穿一件衣服、多喝水、用冰袋敷额头、洗温水澡、用温湿毛巾擦身等,在此基础上服用退热药效果才更好,千万不要捂着厚被子。
20.要高度重视装修对孩子健康的危害。
家里装修,一定要选择正规的装修公司,尽可能选择环保材料及家具,儿童房尽量少用家具,装修结束后要通风一两个月,最好请专业人员检测室内的空气质量,合格后再入住。
21.不要拿别人家的孩子作标准。
孩子的奶量、食量是否合适,判断的硬指标是孩子的体重、身高是否达到标准,既不能对照育儿书上的数字,也不能拿隔壁小宝的食量进行比较。
孩子的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发育也是同样的道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时间表。
22.养孩子有时需要“阿Q精神”和“偷懒主义”。
经常拿自己孩子的长处比别人家孩子的短处,你会觉得你的孩子真是太棒了。孩子在1岁以前,妈妈带孩子宜粗不宜细,妈妈不要自己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的,最后还抱怨带孩子太累。
23.保护孩子娇嫩的肌肤。
长时间户外活动尤其在夏天,必须事先给孩子用防晒霜,举手之劳的防护将使孩子的皮肤终身受益。
24.多带孩子进行户外运动。
明媚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是促进孩子生长发育、预防疾病最好的方法。
25.社交能增强孩子的免疫力。
孩子参与社交生活,能获得足够、常规的“感染”。这种“感染”是指他与其他孩子交往、玩耍的过程中体内产生的激素,能增强对癌症特别是对白血病的免疫力。
研究人员建议,孩子之间一起玩耍、互动的时间每周最少不少应于两天半,每次不少于4个小朋友更好。
26.终身不断奶。
奶是孩子重要的营养来源,应该提倡“终身不断奶”。婴幼儿期以母乳喂养为最佳。断母乳后,3岁以内孩子应该尽量吃配方奶粉。3岁以后,奶粉、鲜奶均可。多喝奶的孩子骨骼健壮,不容易缺钙。
27.一岁半的孩子应该学会刷牙。
孩子一岁半后再教他使用牙刷,最好早晚都刷牙,每次吃完食物后用清水漱口。
28.最好在2~3岁开始使用含氟牙膏。
这个年龄的孩子开始学会吐出牙膏,而不是把牙膏吞到肚子里。每天吞食牙膏中的氟对健康有害。
29.给孩子补钙最好不要用“活性钙”。
这类钙是由海洋生物的壳煅烧后研磨而成,主要成分是氧化钙、氢氧化钙,碱性很强。吃下去后,要消耗大量的胃酸,对孩子小小的胃有很大的刺激。
30.预防肥胖从小做起。
适当控制孩子吃巧克力、奶油蛋糕、冰淇淋、油炸食品、饮料等高热量食物。如果孩子比较胖,要有意识地增加他的运动量。
31.预防儿童铅污染。
少带孩子到马路边玩,慎用各种保健品,别让孩子吃松花蛋、爆米花,别让他玩劣质的玩具。这些里面都含有铅。不要让他养成啃咬指甲的习惯。
32.每1~2年给孩子查一次血。
检查应包括钙、铁、锌、铅等微量元素,以指导家长调整孩子的饮食结构,及时补充对应的营养素。
33.最适合孩子的肉类是鸡肉和鱼肉。
鸡肉和鱼肉比牛肉、羊肉、猪肉更容易消化。鱼肉里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吸收后对孩子神经系统发育非常有益。
34.两岁以内最好做一次牙齿检查。
孩子在长出第一颗牙后的6个月内最好去看一次牙医,不要迟于2岁。医生会检查孩子是否有因为吸吮奶瓶造成牙齿损害迹象。
35.给孩子准备吃的,口味要清淡。
烹调方法宜选用蒸、煮、炖、煨等以水和蒸汽为传热介质的烹调技法,这样做出的菜熟烂,软、易嚼、好消化、不油腻。炸和煎的方法最好不用。不宜用刺激性强的调味品。
36.只要稍花心思,辅食就会做得更好看。
3岁以下的孩子消化能力差,吸收能力强,对营养素的要求比较高。这些孩子的饮食主副食、荤素要科学组合,以便交叉互补,合理搭配。
此外,要注意颜色搭配,如碧玉(西兰花或黄瓜)虾仁、冬瓜四宝、五彩豆腐等,既好看又好吃。做主食,要注意色、形、味的变化,如佛手包、刺猬包、小兔包、开花馒头、五彩饭团、豆蓉小鸡等,不一定要做得多专业,只要稍稍花点心思,就能用有趣的外观和漂亮的颜色激发孩子的食欲。
此外,家长要重视餐具的搭配,这些细节都是增加孩子吃饭兴趣的重点。还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卫生,孩子应少吃生冷食物,不吃隔夜饭菜,半成品和成品应在食用前充分蒸煮。
37.孩子开始学习走路时,不要牵拉他的胳膊。
孩子肘部关节囊较弱,容易引起桡骨脱位。
38.帮孩子预防意外伤害。
家长一定要避免孩子发生意外伤害。不过,这病不是让孩子什么都不许做,否则,孩子的好奇心会被你破坏殆尽。
39.如果孩子意外烫伤,立即除去创面部位的衣物,用大量冷水冲洗。
除非家中备有专门治疗烫伤的药物可以涂在患处,否则不要给孩子涂抹其他东西(如酱油、大酱等,它们会污染伤口,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医院,让医生处理。
40.孩子发生跌打损伤先冷敷。
孩子的头部或身体其他部位因摔伤起“大包”(皮下血肿),这时不要按揉,不要用热毛巾敷,否则,血液循环加快,会导致出血继续、血肿增大。正确的做法是:用冰袋或冷毛巾外敷。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健康去哪儿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编辑删除
大河儿童团
宝/贝/的/健/康/专/家
亲子|健康|教育|游玩
统筹:于素文
编辑:王娅青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