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四大惠民活动 http://m.39.net/pf/a_5777829.html
当身边有人因急病发作昏厥时,是否因为手边没有药物,医院太远而焦急万分?眼睁睁地看着情况的恶化?紧急关头,不要着急一根针、几个穴便可解燃眉之急!可是,在许多人看来,中医是“慢郎中”,只能治慢性病,急救不在行。其实中医急救的历史源远流长。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所述的病种,不少是急症重症,甚至是危重病;葛洪的《肘后救急方》也是救急的代表作之一。而针灸对于抢救昏迷、痉挛以及部分血症,见效快,效果显著,体现了中医急救的实力,让世人认识到中医在急救领域的显著效果。
《黄帝内经》里提到针灸的疗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古人把针刺之后的疗效比若是风来吹云一样神速。我国劳动人民和历代医家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创造了许多急救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直到今天仍在使用。下面与大家分享!本文建议专业中医医师使用。
人生世事难预料,突发昏厥如何好
掌握一些急救穴,关键时刻能用到。
针灸按摩可放血,点压揉搓可捶敲。
自救他救能就急,治疗先机特重要
人中膻中委中穴,涌泉极泉曲池妙
大椎百会内关穴,至阳会阴井穴找
鼻尖耳尖耳垂刺,八邪八风十宣消
耳穴神门心交感,温灸神阙劳宫调。
?
血压暴升将欲中风
据统计,80%以上的中风病人患有高血压病。高血压病人发生中风的几率要比一般人高4-5倍,且以出血性中风居多。此病俗称脑溢血。
高血压导致中风将要发作之时,病人可能会有突发性的剧烈头痛、恶心欲吐、视物模糊、四肢麻木或者颜面潮红等,这往往是中风发生前的警报。此时如果能迅速地缓解血压,则可以预防中风的发生。
若遇到这种情况,中医如何应对!①救急之法,当刺血:可以刺十指尖出血或在鼻尖刺出血来。②刺太阳穴附近的血络:血压突然升高时,往往见病人面红目赤,头部暴痛,且太阳穴处见明显瘀曲的血络。此时用三棱针或者注射针头刺血管瘀曲的部位,放出恶血,可以迅速预防中风的发生。
?1、百会:百会穴别称巅上,一名“三阳五会”,为督脉要穴,《针灸资生经》称百会“百病皆主”,“人身有四穴最急应,百会盖其一也”。
百会穴具有疏散风寒、温经通阳、升阳固脱、镇惊息风、清热开窍等作用,为回阳救逆之要穴。针刺、艾灸百会穴具有改善脑组织血液供应及脑血管弹性,调整人体的血压变化,激活、调节机体免疫机制,增强机体防卫功能等作用。
2、人中:人中穴隶属督脉,为督脉与手足阳明经交会穴,任、冲二脉与督脉共同环络口唇而经过人中沟中线,因此人中穴为阴阳交会、气血旺盛之处。
针刺人中穴可达到“一针多经”的效果,能够调和阴阳气血、清热开窍、回阳救逆、通达脏腑经络,对治疗厥证、心胸脘腹及腰脊急性损伤等多种急症有很好的疗效。
3、大椎:大椎为督脉要穴之一,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交会之处。针灸大椎穴除能调节本经经气外,还可调节六阳经经气,临床常用于治疗高热、感冒、哮喘、脑供血不足等。
4、风池:?风池穴属胆经要穴,为手足三阳与阳维之会穴、阳维与督脉之会穴。阳维起于手足六阳之会,上循于脑室,督脉为阳脉之海。
针刺风池具有疏调肝胆经气的作用,又能调理诸阳,使肝气疏泄、脾气健运、气血调和、肝阳潜降。
5、膻中:膻中为任脉穴,为心包募穴、八会穴之一,且为任脉、足太阳、足少阴、手太阳、手少阳经的交会穴。膻中积聚宗气,针之能助肺司呼吸,助心以行血,故具有宽胸理气、活血通络、止咳平喘之效,主治呼吸、循环、消化系统疾病。
6、神阙:?神阙穴居人体中央,属任脉要穴,为真气所系之处。任脉为阴脉之海,与督脉相表里,脐又为冲脉循行之所,督、任、冲三脉经气相通,内联十二经脉、五脏六腑,故神阙穴为经络之总枢。灸法或药物敷脐有疏通经络、回阳固脱、调达脏腑、调整阴阳的作用。
7、足三里:?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会穴,具有补中气、健脾胃、调和气血的作用,临床多选之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等。
8、内关: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之一,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是治疗心腹疼痛的重要穴位,针之可调和阴阳、理气通脉、养心清脑、回阳救逆。
9、合谷: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为“四关穴”之一,具有调和气血、通经活络、行气开窍、疏风清热、通降肠胃、镇静安神、益气升阳的作用,以治头面五官病见长,同时又可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
10、涌泉: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井穴,为经气涌出、阴阳经气交会之处,与百会穴合用有调整升降之功。涌泉位于足底,主降,有收敛浮阳、引气归元、交通阴阳气血、开窍醒神的作用。
中药急救凉开三宝
凉开三宝,即安宫牛黄丸,紫雪和至宝丹,主要功效是清热开窍。三方均有清热开窍之功,均可治疗热闭心包之症。
古人云“乒乒乓乓紫雪丹,不声不响至宝丹,糊里糊涂牛黄丸。”可见三者主治不同。
安宫牛黄丸长于清热解毒,适用于热盛之证(临床中,常用于脑炎高热,热症心脑血管一位);至宝丹长于开窍醒神,化浊辟秽,适用于痰浊偏盛、神昏较重之证(这种好东西临床上却很少用了);紫雪清热解毒之力不及安宫牛黄丸,开窍之力逊于至宝丹,但长于熄风止痉,故对热闭心包及热盛动风,神昏而有痉厥者,较为适合(多用于小儿高热惊厥)。
凉开三宝贵重、救急,是老祖宗留下的宝物。很可惜,为了对野生动物进行保护,安宫牛黄丸中的犀角现在已经用水牛角代替了。
功能主治:安宫牛黄丸有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的功能。主要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中风昏迷及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出血、败血症见上述证候者。
?临床应用??一、?神昏?风温、春温、暑温疫毒,燔灼营血,内陷心包,风动痰生,上蒙清窍所致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喉间痰鸣,痉厥抽搐,斑疹吐衄,舌绛苔焦,脉细数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中毒性脑病、败血症见上述证候者。??二、?中风?痰火内盛,肝阳化风,风阳挟痰,上扰神明所致突然昏迷,不省人事,两拳握固,牙关紧闭,面赤气粗,口舌歪斜,喉间痰声漉漉,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者;脑梗死、脑出血见上述证候者。?三、?惊风?小儿外感热病,热极生风,兼痰热内盛,闭塞神明所致的高热烦躁,头痛咳嗽,喉间痰鸣,神昏谵妄,惊厥抽搐,舌红绛,苔焦黄,脉弦数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见上述证候者。?此外,安宫牛黄丸有用于颅脑损伤、重型肝炎、肺性脑病等引起的高热、神昏的报道。
?服用方法安宫牛黄丸口服前应除去蜡皮、塑料球壳及玻璃纸;不可整丸吞服,应弄碎后,用温水化开分次送服。每服1丸。大人病重体实者,日再服,甚至日三服;小儿服半丸,不治再半丸。安宫牛黄丸外包一层很薄的金箔,使用时和里面的药一起捣碎用水化开服用,有重镇安神的作用。
?服用注意事项本品为热闭神昏所设,但神志昏迷,不省人事,面青、身凉、苔白等寒闭神昏不得使用。方中含有麝香,芳香走窜,有损胎气,孕妇忌服。痴呆、失忆、语塞、流涎不止、脚肿、舌苔白腻等痰湿阻窍证勿用,表现为:中风昏倒,肢寒畏冷,面色苍白,冷汗不止,脉微欲绝,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中风脱证神昏勿用。本品含朱砂、雄黄,不宜过量久服,孕妇、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本方用于治疗热病神昏诸证,为临床较常用的开窍剂。以其色和用命名,言此药如法制成之后,其色呈紫,状似霜雪;又言其性大寒,清热解毒之方,犹如霜雪之性,从而称之曰“紫雪丹”
药品名称紫雪丹别名紫雪,紫雪散
是否处方药非处方药主要适用症: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症见高热烦躁等。用法用量:口服:冷开水调下.每次1.5克~3克,每日2次.主要用药禁忌,忌食辛辣油腻,运动员慎用。
中医“三宝”之一的至宝丹,是急救良药。至宝丹具有清热开窍,化浊解毒的功效,主要用于一些急性病证的治疗,如急性脑血管病、脑震荡、心绞痛、黄疸、癫痫、尿毒症等。至宝丹在服用时有所讲究,一般需要用凉开水化服。若患者情况特殊,可以选择不同的送服方法。比如,身体极度虚弱的患者可用人参汤化服,强化醒神开窍的作用,提高急救功效;痰多的患者可用生姜汁化服,增强化痰功效;脑积水昏迷患者可以在舌上点放至宝丹,通过舌体吸收,达到治疗目的。
哮喘急性发作
耳穴治疗哮喘突然发作效果极是迅速,不比喷喉剂慢。并且,耳穴对于急性痉挛、急性疼痛和急性炎症,往往有迅速的止痉止痛消炎效果。若遇到这种情况,中医如何应对。
①手指按压天突穴:病人自己或他人用拇指勾住胸骨向下按,一按一松,刺激病人咳嗽,或者吐出浓痰涎沫,往往可以迅速缓解哮喘症状,可按压此穴以救急。②针刺大鱼际的中间,刺入留针一会儿,即可以缓解哮喘发作。大鱼际是肺经所过,在此处针刺可以通宣肺气,缓解喉管以及支气管的痉挛,对于咳喘不止亦极有效。
急性心绞痛
心绞痛是常见的疾病,表现为胸前区压榨性疼痛,一般持续数分钟,可放射至左肩背部,或不能及时治疗,会造成生命危险。若遇到这种情况,中医如何应对。
①可按压至阳穴,刺激这个穴位可以迅速缓解心绞痛。用手指按压,或者用笔头、短棒、硬币,甚至于一小块尖头石子都可以。按压时适当用力,以病人出现酸胀感为度。按压时间越长效果越好,一般按压数分钟即可。经按数秒钟后,心绞痛即开始缓解,按压1次可维持有效时间半小时许,医院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②按压内关穴,在小臂掌面,腕骨向上三厘米左右的位置,两个筋的中间。可以用拇指重重按压内关穴,能快速缓解心区的绞痛。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常见的病证,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激动的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即心脏活动的起源和(或)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节律异常。心律失常在中医中归属为“心悸”范畴。如在《灵枢·经脉》篇云:“是动则病,……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其中“澹澹大动”即为心悸表现。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且内关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阴维为病苦心痛”,而阴维脉与冲脉通过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阴肾经的连属关系,而相合于胃、心、胸部。《灵枢·经脉》篇记载:“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也”。
《黄帝明堂经》中记载内关:“实则心暴痛,虚则烦,心惕惕不能动,失智。心澹澹而善惊恐,心悲。”
《千金方》曰“凡心实者,则心中暴痛……内关主之。”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心痛……肠鸣冷痛…痔痛……。”因此内关穴可改善心脏功能,纠正心功能紊乱。
现代研究表明,经络穴位与脏腑相互作用的机制与脊髓同一节段的体神经和自主神经的节段性神经支配和融合有关。
手少阴心经沿尺侧分布至上肢,与T1-3段脊柱相对应。手厥阴心包经居中分布,包括C7-8脊段。上肢内侧体神经的感觉纤维进入上胸段脊髓背角,心脏交感神经的主要中枢也位于上胸段脊髓。由于这些感觉纤维和交感神经都集中在上胸段脊髓的背角,因此针刺手少阴、手厥阴经穴位可以通过上胸段脊髓影响心脏的功能,这是内关穴调节心律失常的机理所在。
内关穴也是穴位双向调节作用的典型代表,既可以减缓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心率,也可以加快缓慢型心率失常的心率,是临床治疗心律失常疾病的重要选穴,也是心血管疾病日常保健护理的常用穴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点按内关穴,对日常出现的心率失常问题进行自我调节。
内关穴详细定位介绍:内关穴,在手臂内测,腕横纹上两寸,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握拳屈腕,手臂内侧比较明显的两条肌腱就是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取内关穴时,将手腕横纹与肘横纹连线,分成12份,靠近腕横纹的最下面两份,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穴位就是内关穴。
跌打昏迷
从高处跌落,或者车祸撞击,或者地震挤压,有时人会昏迷过去。
若遇到这种情况,中医如何应对①不乱动病人,需让病人自己慢慢地呼吸过来才行。
②可强刺激人中穴,以促进病人复苏。高处跌下,人体的气机突然逆乱,人身内天地之气不相交接而昏迷。因此,历代医家认为,人中穴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更是急救昏厥之要穴。中医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癫狂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中暑、昏迷、晕厥、全身麻醉过程中出现的呼吸停止、低血压、休克、一氧化碳中毒等等。用手指掐或针刺该穴位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急救方法。
现代研究亦发现,刺激人中具有升高血压的作用。血压是主要生命指征之一,任何原因造成的血压过低都会危及生命,在危急情况下,提高血压可以保证各脏器的血液供应,维持生命活动。而且,刺激人中对另一主要生命指征——呼吸活动也有影响,适当的节律性刺激有利于节律性呼吸活动的进行。
另外,此类病人多可能有内脏出血。因此,搬运需十分小心。即使病人已经苏醒,亦不可乱动,医院诊治,以防因内脏出血出现意外。
最常用的急救穴位为:
人中、膻中、委中、涌泉、极泉、曲池、大椎、百会、内关、至阳、会阴、十二井穴、鼻尖、耳尖、耳垂、八邪、八风、十宣、神阙、劳宫等。
?
1、人中穴
人中穴属于督脉,是一个急救昏厥要穴。位于鼻嘴唇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主治癫狂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面肿,腰背强痛等症。
2、膻中穴
膻中穴属于任脉,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连线中点。气会膻中,是心包经之募穴。膻中穴主治:胸腹疼痛、心悸、呼吸困难、咳嗽、呃逆、噎嗝。平刺0.3~0.5寸;或用艾灸。可用中指端按揉50~次;或用双手拇指腹自膻中穴向外推。
3、委中穴
委中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位于人体的腘横纹中点。常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中暑、腰背痛、急性腰扭伤等。直刺1~1.5寸。
4、涌泉穴
??涌泉穴属于足少阴肾经,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主治肺系病证,大便难,小便不利,奔豚气。直刺0.5~1寸。
5、极泉穴
??极泉穴属于手少阴心经,位于腋窝顶点。主治心痛、胸闷、咽干烦渴、胁肋疼痛、瘰疬、肩臂疼痛等疾病。弹拨本穴可预防冠心病、肺心病。刺法:避开腋动脉,直刺0.3~0.5寸,整个腋窝酸胀,有麻电感向前臂、指端放散,或上肢抽动,以3次为度。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6、曲池穴
曲池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定位屈肘成直角,当肘弯横纹尽头处。常用于治疗肩肘关节疼痛、上肢瘫痪、高血压、荨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急性胃肠炎等,直刺?1~1.5寸。
7、至阳、大椎、百会穴属于督脉。
至阳穴位于第7胸椎棘突下,常用于治疗心绞痛、胃痉挛、胆绞痛、胆囊炎、膈肌痉挛、肋间神经痛等。斜刺0.5~1寸。
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斜刺0.5~1寸。
百会穴后发际正中上7寸,当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主治头痛、目眩、鼻塞、耳鸣、中风、失语、脱肛、阴挺、久泻久痢等。平刺0.5~0.8寸,可灸。
?8、内关、劳宫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
内关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常用于治疗心绞痛、心肌炎、心律不齐、胃炎、癔病等,直刺0.5~1寸。劳宫穴位于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主治昏迷、晕厥、中暑、呕吐、心痛、癫狂、痫症、口舌生疮、口臭、鹅掌风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9、神阙、会阴穴属于任脉。
神阙别称脐中,在脐中央。主治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人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等,可灸,不可针刺。
会阴穴位于肛门与前阴之间凹陷处。会阴穴与人体头顶的百会穴为一直线,是人体精气神的通道。
?10、十宣穴
十宣穴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个穴位。用于急救热病,癫痫,小儿惊风,失眠,昏厥昏迷、休克、中暑、癔病、惊厥等;用于各种热证,急性咽喉炎、急性胃肠炎、高血压、手指麻木。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艾柱灸5-10分钟。
?
以上分享中医急救穴位,学会了救急的时候可以救人,不至于手无举措,请把这篇内容都给你的朋友和家人都看看!!!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