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6·18”消费狂潮即将到来,在过去的很多年里,年中的这次消费被称之为“剁手节”,顾名思义,就是消费者会花大笔钱用于购物。
然而,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来得安安静静,以至于很难不让人觉得,它的离开也将不带走一片云彩……
从前这个时候,网友们早早就开始在不同的直播间中上蹿下跳,俨然“折扣田野”中一匹欢脱的猹。
而现在,当头部主播只剩下个别人喊着“买它买它”,当快递物流还深陷疫情的影响原地不动,当商家认命开始亏本赚吆喝,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
电商促销节越来越鸡肋的背后,真的不是消费降级吗?
一年,被中国人调侃为“疫情三年”,这是国人在新冠疫情之下度过的第三年,从进入新的一年开始,各地疫情就反弹不断,上海的严峻形势、北京的封城清零,以及各个省市不时冒出的阳性病例,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几分不确定性。
而几轮疫情的反弹,也显著影响甚至是拖累了人们的消费。失业率的攀升,就业形势的不乐观,再加上人们消费信心的缺失,共同导致了本年度“6·18”消费意愿低迷。
消费热情地降低,还体现在都市白领们对星巴克兴趣的减少上。
年第二季度,星巴克在中国的销售额下降了23%,要知道,星巴克在中国的市场相当大,截至今年4月底,中国是星巴克的所有市场中第二大的。
有数据表明,星巴克在中国的店铺数量达到了家,相当于世界星巴克店铺的16%。
然而,在星巴克进驻中国的多个城市里,有七成以上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因疫情遭受了程度不一的疫情封控。即便是恢复了营业,预料中的“报复性消费”也并没有到来。
一个显然的结论是,消费降级,并没有远在不可知的未来,它已经发生。
以90后为例,曾经的年轻人,愿意为自己心目中的精致付费。出行坐的士,背包买大牌,上下班手中必定捧着一杯咖啡或奶茶,光顾大型商超的次数或许比出入公司大门还要多。
在消费为王的时代,以上行为即便饱受父辈争议,但依旧以不可阻挡之势成为年轻人的主流生活方式。
然而,一场持续三年的疫情,悄然改变了这一切。
年伊始,“过紧日子”成为了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