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1224/5955967.html最近有一部很火的电视剧,叫做《从前有座灵剑山》,描述了一个充满虚幻的神仙世界。虽然明知这仅仅是一个假的不能再假的故事,但还是有人不惜熬夜也要追剧,这是为什么呢?除了电视剧本身的魅力外,还因为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着一个有关神仙的梦想。历代帝王相信神话,是因为想要长生不老,希望自己成为天下永久的主宰。平民百姓相信神话,是因为现实生活的困顿,令他们只有在神仙世界才能寻找到一丝慰藉。那么古代的读书人又为什么会对神话世界充满兴趣呢?那是因为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眼中,“才子词人”不仅是“白衣卿相”,还是“九天谪仙”。譬如孟浩然就曾留下“鸡鸣见日出,每与仙人会。来去赤城中,逍遥白云外”这样自诩为仙的诗句。而一向以沉郁著称的老杜也发出过“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的洒脱之言。才子们对神仙的向往,其实是出于对无拘无束的渴求。而古往今来,真正能做到来去自如“不带走一片云彩”的人虽然不少,但最洒脱的还得说有“谪仙”之称的李太白。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恰好是他的一首游仙诗《寄王屋山人孟大融》寄王屋山人孟大融李白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辉,白发见生涯。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诗歌一开始,李白就展开想象的翅膀为读者绘制了一幅如梦幻般仙家场景。想当初我隐居在东海,每天到崂山上餐霞饮露;与安期公携手同游,吃的枣子比瓜还要大。不同于一般诗人,用第三者的视角去叙述神仙的故事,李白借“亲身经历”把读者带到了一个食气辟谷的海外仙山之上。为了取信于人,他又把汉武帝时期的神仙安期生作为证人,用他及他的招牌食物来证明自己所言非虚。凭借丰富想象力而虚构出来的画面,在李白的笔下却显得格外真实。“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辉,白发见生涯”。无论想象力如何丰富,人终归还是要生活在现实里,即使是李白也不例外。所以太白先生也曾远赴长安去求取功名,只可惜很快就被赐金放还了。“惬”在《说文》中的解释是“快也”,所以说心情不美丽是李白辞职的根本原因,而诗中的“汉主”指的自然就是唐明皇了。远离朝堂,也就远离了是非纷争,在“惬意”的岁月中,李白也逐渐的老去。少年时的容颜随着璀璨的春光渐行渐远,花白的头发则见证了我人生的坎坷。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既然现实不容李白一展抱负,出世就成为他唯一的选择。“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金液”是传说中能让人成仙的丹药,同时也是美酒的别称。对李白而言,他更想得到的应该是后者吧。因为“斗酒诗百篇”的诗仙怎么可以没有酒呢?而最后两句诗则表现李白向往自由,洒脱超凡的天性。成仙是一件好事,所以我愿意跟随你登上天坛,但成仙之后干什么要看我的心情!李白在“扫落花”的前面加上一个“闲”字,把自己随心所欲的性格体现出来,与上文的“不惬还归家”形成彼此间的呼应。静阅闲话纵观全诗,本诗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回忆往昔,对当前的感慨和展望未来。在充满奇幻色彩的描绘中,李白先是借安期生的现身说法,叙述了自己少年时期那段神仙般自由自在的生活经历。接下来以“归家”对自己目前怀才不遇的处境做出反抗。最终用“闲扫落花”的洒脱身姿给诗歌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本诗表面上写的是寻仙访道的经历,实际上暗含着李白愤愤不平的心情。而这种心情用一句诗就可以概括出来,那就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参考资料《全唐诗》《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