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用材造林树种,目前人工林栽培面积与蓄积量均占我国栽培树种的首位。
在人们传统印象中,杉木一直被认为是山区栽培树种。上世纪70年代末期,林业专家及技术人员大多不赞成在丘陵区种植杉木林。90年代以后,我省丘陵区普遍被自然更新的植被覆盖,出现野生绿丘,但其林分组成杂乱,林分质量差,生态和经济效益低下,急需得到提升。
近30年来,林业工作者在人工林速生树种选择上做了大量工作,例如国外松、桉树等树种的引种实验。但由于我省丘陵区多分布红土和紫色土,土壤质地紧密,土地养分差,不透水,引种均没有达到满意结果。油茶适宜种在丘陵地带,但成本大,管理技术要求高等原因,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丘陵区土地高效利用问题。根据调查,湖南丘陵区土地有80%以上没有得到合理利用。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杉木研究团队坚信,乡土树种杉木是丘陵地区最具有应用前景的树种,多年来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杉木人工林在丘陵区的培育技术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林学院杉木研究团队就对湖南山区杉木栽培进行过较为系统的遗传改良研究,相继开展了优良类型选择、种源选择、家系和单株选择。年以来,在前期对湖南杉木优良无性系选育的基础上,选出了一批适合湖南丘陵区地理、气候环境的优良无性系,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并通过验收。
益阳市新桥河镇水口山村杉木2年生实验林生长良好。
近10年来,该团队联合湖南春光现代农业公司、广西桂林市林业局、广西咸水国有林场、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江西省陈山国有林场等多家单位,在湖南丘陵区域不同林地条件展开了大面积杉木林种源试验研究,在杉木速生丰产林树种的种源选择和培育技术方面获得了重大突破。
在衡阳市衡东县大桥镇和平村的第四纪红土丘陵上,年生杉木试验林分平均胸径达19.3厘米,平均树高13.4米;在衡阳市常宁市兰江乡新塘铺村的丘陵紫色土上,5年生杉木林分平均胸径达15.6厘米,最大胸径达21.5厘米,平均树高约8.5米;在益阳市新桥河镇水口山村,2年生杉木试验林分平均树高达2.6米,平均胸径达4.5厘米。
试验研究证明,只要种源选择正确,栽培措施得当,杉木在湖南丘陵区大量荒芜的丘陵地上有巨大的生产潜力,具有广阔的栽培前景。
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杉木的材质优良,纹理通顺,有香气,结构均匀,强度差异小,不曲不翘,耐腐力强,不受白蚁蛀食。杉木产量大,经济价值高,广泛用于建筑、造船、桥梁、家具及木纤维工业原料等,是我国最普遍而重要的商品材。
一般来说,山区杉木的成材年份约为20~25年;选择优良品种和优质培育技术,可以将杉木成材年龄缩短为15年。按照15年每亩生产25立方米直径超过20厘米木材,以当前市场价元每立方米,20年产值元,减除林地租金(每年50元左右,15年元)、造林费用(元)、林木抚育及护林费用元,种植杉木速生丰产林每亩每年经济净产值在元以上。
生态效益湖南丘陵区汇聚了大量城镇和众多人口,利用森林消除人类活动导致的二氧化碳及其他雾霾成分,并制造氧气、精气等对人类有益的气体,保障人民良好的生活环境,是每个地区域的重要的任务。杉木林分速生丰产,具有巨大的碳汇功能,能在维护我省城市区域生态平衡任务中起到重要作用。
社会效益总体上讲,我国仍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供需矛盾不断加剧,进口难度逐步加大,木材安全问题越来越凸显。木材安全问题已演变为重大的资源战略问题和日益复杂的国际政治问题。因此,必须立足国内,建设一批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提高木材生产效率,优化品种结构,增加立木储备,才能在保护好天然林的同时,尽快增加国内木材供给,为实现木材安全奠定基础。我国江南丘陵区光热条件丰富,降雨充沛,人口相对密集,具有充足的劳动力,因此,选择速生、丰产、优质的杉木优良种植资源进行繁育种植,将该区域发展成为我国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对社会稳定也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本文作者: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教授朱宁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