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的文章《宝宝发热的合理用药一》中,介绍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两种小儿退热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现在就宝宝发热期间常见的问题,做一个介绍
1、如何测量体温?
测体温常用玻璃水银体温计和电子体温计。玻璃水银体温计一定要小心使用,避免断裂划伤宝宝,同时玻璃水银体温计断裂后会导致水银外泄,挥发出来的汞蒸气为重金属,也会对宝宝造成伤害。测量的部位包括口腔、直肠、腋下和耳道。直肠测温虽然准确,但会令宝宝感到不适,因此不常用。口腔测温常常无法得到较小宝宝的配合,可能咬断玻璃水银体温计,造成意外伤害。因此,专家不推荐0~5岁宝宝采用口腔测温或直肠测温。腋下测温较容易操作,将体温计置于腋窝处,妈妈帮助宝宝夹紧5~10分钟,然后取出读数。
药师特别提示
1.如果宝宝腋下有汗,一定要先擦干再测温。
2.玻璃水银温度计的水银柱不能自动回到最低点,每次测量体温前要用力把水银柱甩到最低点。
2、害怕药物的副作用而不敢给宝宝用退热药?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于儿童的退热药,整体安全性是可靠的。
退热药可以减轻宝宝的烦躁,提高宝宝的舒适度,让宝宝的状况更好。当然,也不能长期的随意地使用退热药,长期超量使用退热药有可能造成肝脏或肾脏的损伤。
如果宝宝有肝脏疾病、肾脏疾病、哮喘、溃疡,使用退热药就要格外慎重,在用药前一定要咨询医生。
一般来说,按照药品说明书上推荐的剂量或医生处方剂量使用退热药,是安全的。
药师特别提示
1.药物治疗是一个风险与效果的博弈,若用药效果大于风险,可考虑药物治疗。
2.说明书上罗列的“不良反应”是成千上万的使用者产生的反应,是个概率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
3、可以用阿司匹林给宝宝退热吗?
不推荐阿司匹林作为16岁以下儿童的退热剂。
病毒感染的儿童服用阿司匹林后可能会导致一种特殊的病--瑞氏综合症,主要表现为脑水肿和肝脏障碍,可能危及宝宝生命。
还有些宝宝会对阿司匹林过敏,产生类似支气管哮喘样的反应,我们称之为阿司匹林哮喘。
除非某些患有特殊疾病的儿童,如川崎病,不得不接受阿司匹林治疗。
4、宝宝发热捂汗不科学
家里的长辈常常叮嘱,在宝宝发热时多盖被子,捂捂汗病就会好啦。其实,这是很不科学的。多盖被子非常不利于宝宝散热,太多的热量在宝宝体内散不出,有可能诱发高热惊厥。
此外,宝宝出一身大汗,还容易导致脱水,打乱体内的水电解质平衡,对宝宝的病情恢复更为不利。
正确的做法是:在使用退热药降温的同时,要用物理法降温,比如给宝宝温水擦身或洗温水澡,减少衣物,出汗多的宝宝要多喝水,等等。
5、宝宝发热后抽搐了,这是怎么回事?
有的宝宝在高热时,会出现眼睛上翻,四肢抽搐的情况,家长一定吓坏了。这种情况医学上称作高热惊厥。
高热惊厥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如果父母小的时候也出现过发热抽搐的情形,就必须格外注意子女可能出现的惊厥发作。
发生过高热惊厥的宝宝,以后发热时要重视控制体温,保持体温不超过38℃,如果超过,应立即服退热药,并辅助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
医院就诊时,医生会给宝宝做一些诸如脑核磁检查、脑电图检查来排查潜在的病因。脑核磁检查是给宝宝的大脑照张相片,查看是否结构异常;脑电图检查是在头皮上贴上电极,监测大脑的电信号是否异常。由于癫痫(俗称羊角风)是脑子里异常放电造成的,所以发热抽搐的宝宝需要通过脑电图检查来排除癫痫等病症。
药师特别提示
1.高热惊厥对宝宝大脑的发育可能带来不良后果,因此不能一而再地出现。
2.有过高热抽搐的孩子,一定要及时控制体温,不可超过38°C。
3.如果允许,应该进行脑电图和脑核磁检查,排除其他疾病。
6、发热期间如何给宝宝补充食物和水?
发热中的宝宝,常因为身体不适,水和实物的摄入都大打折扣,其发热时对水和食物的需要量都较平日还要多。
补充水分:补充水分是发热的头等大事,但是给烦躁或者睡眠中的宝宝口服补充水分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情。给小宝宝补水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是用滴剂的胶头滴管挤水喝,一滴管1-2ml,一滴管一滴管的喂,不会呛到宝宝;给大宝宝补水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是用游戏的方法鼓励其喝水,比如和宝宝玩看水喝水喝得多。
食物的补充:发热时,宝宝的消化系统功能减弱,饮食要给予易消化的营养食物,少食多餐,以免增加胃肠道的负担。以下几点原则可做参考哦
优先考虑流质和半流质食物。未开始添加辅食的小宝宝尽可能多喝奶;辅食添加阶段的宝宝除了增加喝奶,还可以适当增加白开水喝米粥等的摄入;大一些的宝宝除了以上这些,还可以适当喝些清淡的汤。
优先考虑能预防脱水的食物。如新鲜蔬果,也可以做成蔬果泥或蔬果汁。宝宝如果不喜欢喝口服ORS液,(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或者轻度脱水时可以临时用鲜榨的苹果汁替代ORS液,但不建议饮用市售的罐装果汁喝糖分过高的饮料等。
优先考虑宝宝喜欢的营养食物。生病导致食欲下降时,要尊重宝宝的胃口。放弃给宝宝吃你认为有营养而他不愿意吃的食物,即使宝宝只愿意喝一些奶吃一点香蕉也未尝不可。不要强迫宝宝进食。等他身体康复后食欲自然会逐渐好转。
疾病期间不要尝试继续添加新的辅食。疾病期间消化系统功能减弱,身体也可能正处于高致敏状态,此时新的食物容易引起过敏等疾病。
少食多餐。最好单次食物量约为平时的2/3,总量比平时多一两成。避免大量进食喝进食不容易消化的食物,此时需要让消化系统适当休息调整一下。
参考文章:医院药学部编辑的《儿童合理用药》发热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