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去那个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1.男孩,5岁。颜面、四肢水肿半个月。查体:BP/80mmHg。尿常规:蛋白(+++)。尿沉渣镜检:RBC20/HP。血总蛋白40g/L,白蛋白25g/L。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肾炎B.急进性肾炎
C.慢性肾炎D.肾炎型肾病综合征
E.单纯型肾病综合征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D
①患儿尿蛋白(+++),血清白蛋白≤25g/L,应诊断为肾病综合征,故不答ABC。②凡具有以下4项之一或多项者,诊断为肾炎型肾病综合征:2周内分别3次以上离心尿检查RBC≥10个/HP;反复或持续高血压,学龄儿童≥/90mmHg,学龄前儿童≥/80mmHg;肾功能不全;持续低补体血症。根据题干,本例应诊断为肾炎型肾病综合征,而不是单纯型肾病综合征。
(2~4题共用题干)男孩,5岁。水肿伴尿少3天,病前2天有“上感”史。查体:BP90/60mmHg,眼睑及颜面水肿,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血浆白蛋白22g/L,胆固醇7.2mmol/L,肾功能正常,血C31.25g/L,PPD试验(-)。尿常规:RBC2/HP,蛋白(++++)。
2.该患儿最可能的诊断为
A.病毒性肾炎B.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
C.IgA肾病D.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
E.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E
患儿尿蛋白>(+++)、血浆白蛋白<30g/L,应诊断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故不答ABD。IgA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但仅有7%的患儿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故不答C。
3.首选的治疗药物是
A.环孢素AB.雷公藤多苷
C.泼尼松D.甲泼尼松
E.青霉素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C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首选治疗药物是糖皮质激素,常用泼尼松分次口服,故答案为C而不是D。免疫抑制剂仅用于频复发、激素依赖的患者,故不答AB青霉素是抗炎药物,不适于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故不答E。
4.若住院期间,患儿经限盐并给予大剂量呋塞米治疗后,尿量明显增加,水肿消退,但随后出现精神萎靡、头昏、乏力、恶心、呕吐、尿量明显减少。查体:BP66/45mmHg,四肢凉。最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是
A.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B.高血压脑病
C.低血容量休克D.电解质紊乱
E.急性肾衰竭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C
患儿长期限盐,易导致低钠血症。呋塞米为强利尿剂,大剂量使用易导致血容量减少,加上低钠血症,更容易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患儿使用大剂量呋塞米后,精神萎靡、恶心呕吐、尿量减少、血压降低、四肢发凉,应诊断为低血容量休克(C)。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与题干所述无关,故不答A。高血压脑病患儿血压应>/mmHg,但本例血压66/45mmHg,故不答B。肾病综合征合并的电解质紊乱以低钠血症最多见,低钠血症可表现为厌食、乏力、嗜睡、血压下降、休克等,但不能解释患儿尿量明显减少,故本例应诊断为在低钠血症基础上出现的低血容量性休克,而不是单纯的低钠血症。急性肾衰竭可有尿量减少,但不会出现休克表现。
5.若患儿经治疗,尿蛋白转阴9个月,已停药。2周前出现发热、咳嗽、随后出现尿蛋白(+++)、水肿,现已无感染表现。以下治疗措施中错误的是
A.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B.按初次方案重新开始治疗
C.使用免疫调节剂D.抗凝利尿治疗,不必限盐
E.本次治疗可不必使用抗生素
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A
肾病综合征复发是指连续3天,尿蛋白由阴性转为(+++)或(++++)。频复发是指肾病病程中6个月以内复发≥2次,或1年内复发≥3次。患儿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尿蛋白转阴9个月后再次出现尿蛋白(+++),应诊断为肾病综合征复发而不是频复发。对于非频复发的肾病综合征,应积极寻找复发诱因,重新使用激素治疗,不宜加用免疫抑制剂。对于频复发者可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故答A。免疫调节剂可作为糖皮质激素的辅助治疗。肾病综合征若无感染,无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6.女孩,5岁。患急性感染治疗1周,临床表现恢复正常,门诊医生需根据外周血象的变化作分析,该患儿白细胞分类的正常比例应约为
A.中性粒细胞0.65,淋巴细胞0.30
B.中性粒细胞0.30,淋巴细胞0.65
C.中性粒细胞0.35,淋巴细胞0.60
D.中性粒细胞0.60,淋巴细胞0.35
E.中性粒细胞0.50,淋巴细胞0.45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E
小儿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例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在出生后4~6天和4~6岁时,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相等。患儿为5岁,其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应大致相等,故答E。
(7~10题共用题干)男孩,10个月,母乳加米糕喂养,未添加其他辅食。近两个月来患儿面色苍白,食欲减退,肝脾轻度肿大。Hb80g/L,RBC3.5×/L,WBC正常。
7.最可能的诊断是
A.营养性缺铁性贫血B.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C.地中海贫血D.混合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A
10个月患儿面色苍白,Hb80g/L,应诊断为中度贫血。临床上6个月~2岁的婴幼儿以缺铁性贫血最常见。母乳加米糕哏养,未添加其他辅食,铁摄入不足,易发生缺铁性贫血(A)。巨幼细胞性贫血常有神经精神症状,面色蜡黄而不是苍白,故不答B。地中海贫血为遗传性疾病,其发病与喂养方法无关,血涂片可见靶形红细胞。营养性合性贫血是由于饮食中同时缺乏铁和VitB或叶酸等造血物质所致,血象兼有大小细胞贫血的特点,红细胞大小相差悬殊。再生障碍性贫血常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肝脾不大,故不答E。
8.有助于确立本病诊断的检查是
A.骨髓检查B.血清铁蛋白测定
C.红细胞形态检查D.胎儿血红蛋白测定
E.血红蛋白量测定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B
本例拟诊为缺铁性贫血,为明确诊断应首选有关铁代谢的生化检查(血清铁蛋白测定),而不是骨髓检查,故答B面不是A。红细胞形态检查主要用于大细胞性、小细胞性贫血的鉴别。胎儿血红蛋白测定常用于诊断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量测定主要用于贫血的诊断及分度。
9.本病治疗哪一项是正确的
A.铁剂加维生素CB.维生素B12加叶酸
C.维生素C加叶酸D.铁剂加抗生素
E.输全血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A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首选硫酸亚铁+维生素C口服(A)。VitB12+叶酸、VitC+叶酸为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治疗方案。缺铁性贫血不合并感染时无需使用抗生素。严重贫血病例,可输注红细胞悬液而不是全血。
10.经有效治疗后,首先出现的变化是
A.血红蛋白上升B.红细胞上升
C.网织红细胞上升D.红细胞游离原卟啉上升
E.细胞内含铁酶活性开始恢复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E
缺铁性贫血补充铁剂12~24小时后,细胞内含铁酶活性开始恢复。网织红细胞于服药后2~3天开始上升,血红蛋白于服药后1~2周开始升高。网织红细胞为成熟红细胞的前体,因此红细胞计数升高定晚于网织红细胞升高,故答E而不是C,很多医考参考书将答案错为C。缺铁性贫血治疗后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应下降而不是升高(D错)。
11.有明显神经精神症状的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应首选的治疗药物是
A.叶酸B.硫酸亚铁
C.维生素CD.维生素B12
E.右旋糖酐铁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D
①维生素B12能促使脂肪代谢产生的甲基丙二酸转变成琥珀酸而参与三羧酸循环,此作用与神经鞘中脂蛋白的形成有关,因而能保持中枢和外周髓鞘神经纤维的功能完整性。当维生素B12缺乏时,不仅可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而且还可导致中枢和周围神经髓鞘受损,因而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因此,有明显神经精神症状的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应首选维生素B12治疗(D)。②单用叶酸治疗仅能改善贫血症状,反而有加重神经精神症状的可能。同时口服维生素C,有助于叶酸的吸收。硫酸亚铁、右旋糖酐铁都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药物。
(12~15题共用题干)男,10个月。突发高热伴抽搐1次来院。最高体温40.2℃。查体:神志清楚,活泼,前囟平,背部少许散在皮疹。咽部轻度充血,扁桃体Ⅱ°肿大,心肺腹无阳性发现。病理反射征阴性。
12.该患儿抽搐最可能的原因是
A.低钙血症B.高热惊厥
C.中毒性脑病D.化脓性脑膜炎
E.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B
男婴,突发高热(T40.2℃),抽搐,缓解后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故应诊断为单纯型热性惊厥(B)。低钙血症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可有抽搐,但无高热。中毒性脑病、化脓性脑膜炎可有发作性抽搐,但常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13.与诊断无关的因素是
A.突发高热B.病理反射征阴性
C.背部少许散在皮疹D.神志清楚
E.咽部充血,扁桃体Ⅱ°肿大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C
高热惊厥好发于6个月至3岁小儿,70%的患儿有上呼吸道感染(E对),常表现为高热时突发惊厥(A对),持续数秒至10分钟,发作后不留任何神经系统症状(B对),神志清楚(D对)。可见,高热惊厥的诊断依据与C项无关。
14.若入院后10小时,体温再次上升到39℃,又发生惊厥抽搐,其止惊治疗首选
A.地西泮静注B.苯巴比妥静注
C.苯妥英钠静注D.硫喷妥钠静注
E.物理降温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A
热性惊厥的止惊治疗首选地西泮静脉注射,惊厥多于1~3分钟内控制(A)。苯巴比妥多用于地西泮控制惊厥后的维持治疗。苯妥英钠多用于惊厥持续状态。硫喷妥钠多用于上述止惊药物无效者。物理降温为对症治疗。
15.为预防该患儿再次发作惊厥,应采取的措施是
A.行扁桃体摘除B.使用冬眠合剂
C.口服地西泮D.肌注地西泮
E.口服苯巴比妥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C
为防止高热惊厥再次发作,应首选地西泮口服,连用2~3天(C)。若地西泮口服不能阻止新的发作,可长期口服苯巴比妥。行扁桃体摘除,可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使用冬眠合剂虽可控制惊厥发作,但不可能使患儿一直处于冬眠状态,故不答B。对热性惊厥的治疗,一般不采用地西泮肌注,因为肌注效果不好,故不答D。
(16~19题共用题干)男孩,1岁。发热3天,呕吐1次,抽搐1次。既往6个月曾热性惊厥1次。按时预防接种,出生史无特殊。查体:T38.2℃,R30次/分,BP90/55mmHg,颈抵抗(+),双肺听诊未见异常,心率次/分,律齐,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四肢软,肌力、肌张力正常。Babinski征(+)。
16.初步诊断首先考虑
A.中毒型细菌性痢疾B.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C.脑发育不全D.热性惊厥
E.手足搐搦症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B
化脓性脑膜炎好发于2岁以下小儿,常表现为发热(T38.2℃)、烦躁不安、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惊厥)、颅内压增高(呕吐)、脑膜刺激征(颈抵抗、Babinski征阳性)。根据题干,本例应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故答B。中毒型细菌性痢疾常有全身中毒症状及轻微的胃肠道症状,但脑膜刺激征少见。患儿病史仅3天,不可能诊断为脑发育不全。患儿体温仅T38.2℃,且有脑膜刺激征,不可能诊断为热性惊厥。手足搐症发作间歇期应正常,也不会出现脑膜刺激征,故不答E。
17.为明确诊断,首先宜进行的检查是
A.脑电图B.血钙、磷测定
C.腰穿检查脑脊液D.粪镜检及培养
E.血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C
为明确诊断,应首选腰穿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检查是确诊化脓性脑膜炎的重要依据,故答C。脑电图常用于癫痫的诊断。血钙磷测定常用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诊断。粪镜检及培养常用于中毒型细菌性疾的诊断。血培养+药敏试验常用于败血症的诊断。
18.抗生素静脉滴注3天后热退,精神好转。但1周后又发热至38.5℃左右,并呕吐,惊厥1次。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并发脑脓肿B.并发硬膜下积液
C.并发脑积水D.并发脑室管膜炎
E.院内上呼吸道感染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B
硬膜下积液是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并发症,常表现为有效治疗48~72小时后体温不退或下降后再次升高;或一般症状好转后又出现意识障碍、惊厥、前囟隆起、颅内压增高。本例静滴抗生素3天后热退,精神好转,但再次发热,呕吐、惊厥,应诊断为合并硬膜下积液(B)。脑脓肿不是化脓性脑膜炎的常见并发症。并发脑积水常表现为烦躁不安、嗜睡、呕吐、惊厥、头颅进行性增大。并发脑室管膜炎常表现为发热不退、惊厥、意识障碍不改善。合并院内上呼吸道感染常表现为咳嗽咳痰、肺部湿哕音。
19.首选的简便诊断方法是
A.颅脑B超检查B.颅脑MRI检查
C.颅脑透光试验D.试验性硬膜下穿刺
E.脑脊液检查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C
①婴儿化脑合并硬膜下积液,应行颅脑透光试验和CT扫描以协助诊断,确诊有助于硬膜下穿刺。其中,首选的简便无创检查方法是颅脑透光试验(C)。ABE项检查少用。②颅脑透光试验:将患儿囟门四周头发剃净,平卧于暗室检查床上。用大号手电筒在发光一端罩上适当厚度(约1~1.5cm),在中央剪一圆孔的海绵,保留约lcm宽的边缘。透照时,将海绵平面紧贴头皮上以免漏光,在额、颞、顶、枕各区依次观察手电筒外围光圈大小和形态。大脑半球由于有大脑镰分隔,投照一侧时光线不透至另一侧。若光圈宽度超过一定范围(未成熟儿3cm、新生儿2cm、2~12月儿1.5cm、13~18月儿0.5cm),同时边缘不整齐,即为阳性。颅脑透光试验与硬膜下穿刺结果符合率达80%。
20.针对病因,首选的治疗药物是
A.阿昔洛韦B.异烟肼
C.甘露醇D.头孢曲松
E.氯康唑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D
化脓性脑膜炎的致病菌以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最常见,其经验治疗首选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因在脑脊液中药物浓度较高(D)。阿昔洛韦为抗病毒药,异烟肼为抗结核药,甘露醇为脱水剂,氯康唑为抗真菌药,均不宜选用。
21.当左侧三叉神经麻痹时,不会出现的临床症状是
A.左侧面部感觉障碍B.左侧咀嚼肌瘫痪
C.左侧面部表情肌瘫痪D.张口时下颌偏向左侧
E.左侧角膜反射消失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C
①三叉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含有躯体感觉和一般运动两种神经纤维。其感觉神经自三叉神膜,因此左侧三叉神经麻痹可导致左侧面部感觉障碍。②三叉神经运动纤维与下颌神经融合后,支配咀嚼肌,因此左侧三叉神经麻痹可导致左侧咀嚼肌瘫痪,张口时下颌偏向左侧。③角膜反射通路为:角膜→三叉神经眼支→三叉神经半月节→三叉神经感觉主核→两侧面神经核→面神经→眼轮匝肌→闭眼反应。可见,角膜反射由三叉神经眼支、面神经共同完成。当三叉神经受损时,可出现同侧角膜反射消失。④面部表情肌由面神经单一支配,因此三叉神经麻痹不会出现面部表情肌瘫痪(C错)。
22.只受对侧大脑运动皮层支配的脑神经运动核为
A.三叉神经运动核B.迷走神经背核
C.疑核D.舌下神经核
E.动眼神经核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D
①舌下神经核位于舌下神经三角深面,由该核发出的轴突组成舌下神经根,自前外侧沟出脑,支配舌肌的运动。②三叉神经运动核发出的纤维走行于下颌神经内,支配咀嚼肌的运动。迷走神经背核发出迷走神经副交感纤维,支配内脏运动。疑核发出迷走神经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软腭、咽喉部的横纹肌。动限神经核发出的纤维组成动眼神经,支配眼外肌的运动。③舌下神经核只受对侧大脑皮质脑干束支配,ABCE项均受双侧皮质脑干束的支配,故答D。
23.左上睑下垂,左眼内收及上下视受限,左瞳孔散大,直接、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病变部位是
A.视神经B.三叉神经
C.动眼神经D.展神经
E.滑车神经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C
①动眼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直肌、下斜肌,其副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参与缩瞳和调节反射。因此动眼神经受损常表现为同侧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斜视,不能内收,不能向上、下转动,复视,瞳孔散大,直接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C)。②视神经受损常表现为同侧视力下降或全盲。三叉神经受损常表现为同侧面部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侧咀嚼肌无力。展神经受损常表现为同侧眼球内斜视,外展运动受限,复视。滑车神经受损常表现为眼球位置稍偏上,向外下方活动受限,下视时出现复视。
24.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体征是
A.腱反射消失B.浅反射活跃
C.肌张力降低D.肌肉萎缩明显
E.病理征阳性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E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是由于大脑皮层运动区神经元及其发出的下行纤维病变所致,常表现为整个肢体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肌肉萎缩不明显,病理反射阳性(E对)。
25.双侧四肢远端出现手套袜子样麻木,病变的定位多在
A.脊髓后根B.神经丛
C.神经末梢D.脊髓后角
E.神经干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C
①周围神经末梢受损常表现为双侧四肢远端对称性“手套”或“袜套”样感觉障碍(C)。②脊髓后根受损常表现为根性(节段性)疼痛和感觉障碍。临床上很少单独出现脊髓后角受损。不同的神经丛、神经干受损其临床表现各异。
26.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常见于
A.激越性抑郁症B.创伤后应激障碍
C.广泛性焦虑障碍D.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E.躁狂发作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E
①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表现为患者动作、言语增多,与思维、情感活动的增多相一致,并与环境密切配合。因此患者的活动增多是有目的的,是可以被周围人理解的,多见于轻度躁狂发作;②激越性抑郁症、广泛性焦虑障碍、精神分裂症常表现为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创伤后应激障碍常表现为精神运动性抑制。
27.男,35岁。近3个月经常感到不明原因的紧张、害怕,对生活中的琐事思虑多,自己不能控制,为此感到苦恼,坐立不安,主动就诊。患者存在的主要症状是
A.恐惧症状B.惊恐发作
C.强迫症状D.焦虑症状
E.强制思维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D
①焦虑症状是指在缺乏相应客观刺激情况下,出现的内心不安状态,表现为顾虑重重,紧张恐惧,坐立不安(D)。②恐惧是指面临某种事物或处境时出现的紧张不安反应。惊恐发作主要表现为突然发作的、不可预测的、反复出现的、强烈惊恐体验。强迫症状主要表现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制思维是指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一观念,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
医师考试的时间安排
是这样的
↓↓
实践技能年06月10—06月23
笔试一试年08月20—08月21
笔试二试年11月13—11月14
21年医师课程已开课,昭昭团队老师,带您系统复习,高效备考。想要用最少的时间快速提分、通关?那就加入我们吧!助你高效、省时、省力通关
55
天
年医考倒计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