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草场上几只黑色瘦胫的羊,正慢慢地啮着草,远远地有一个孩子跷脚躺着,悠然地嚼着一根长长的青草。难得这么静的下午,我的脚步声和羊群的啮草声都清晰可闻。回头再看看那曲臂为枕的孩子,不觉有点羡慕他那种“富贵于我如浮云”的风度了。几只羊依旧低头择草,恍惚间只让我觉得它们嚼的不止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
偶抬头,只见微云掠空,斜斜地排着,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令。看着看着,就忍不住发出许多奇想。记得元曲中有一段述说一个人不能写信的理由:“不是无情思,绕青江,买不得天样纸。”而现在,天空的蓝笺已平铺在我头上,___①___。其实即使有笔如云,也不过随写随抹,何尝能尽情描绘造物之奇。至于和风劲草,大概本来也想低吟几句云的作品。只是云彩总爱反复地更改着,叫风声无从传布。如果有人学会云的速记,把天上的文章流传几篇到人间,却又该多么好呢。
正在痴想之间,发现不但云朵的形状变幻着,___②___。半天朱霞,粲然如焚,映着草地也有三分红意了,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牧羊的孩子不知何时已把他的羊聚拢了,村落里炊烟袅升,他也就隐向一片暮霭中去了。
1.下列各句中,全都使用了比喻修辞格的一组是(3分)
①富贵于我如浮云。
②它们嚼的不止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
③微云掠空,斜斜地排着,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令。
④不是无情思,绕青江,买不得天样纸。
⑤只是云彩总爱反复地更改着,叫风声无从传布。
⑥半天朱霞,粲然如焚,……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
A.①②④⑤B.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D.①③④⑥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简化为:“牧羊的孩子已赶着他的羊回家去了。”但不如原文更有表现力,为什么?(4分)
答案解析
1.D(①③④⑥中有比喻,且均为明喻。②是拟物,⑤是拟人)
2.①我却又苦于没有云样的笔
②而且云的颜色也奇异地转换了(4分。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做补写句子题的根本方法是联系上下文,兼顾内容和结构。
第一处补写:联系上文天空的蓝笺这个比喻和下文有笔如云,第一个空应有把云比做笔的比喻意。(1分)根据前文不能写信的理由和后文也不过随写随抹何尝能尽情描绘,第一个空,还应该有我为我不能写信找理由的相关内容。(1分)
第二处补写:前文有关联词“不但”,第二个空应有而且也(1分)前文“云的形状变幻着”,后文有天空被晚霞染红的内容,由此推测云彩也由白色变为红色,所以第二个空还应该有云的颜色变化的内容。(1分)
3.①原文将人物行为置于自然景物中加以描绘,富有诗情画意,更有意境和艺术感染力。②原文通过“聚拢”“袅升”“隐向”等词语,更能表现出美妙动人的动态过程。③原文在内容和风格上与前文更为协调统一,其中“不知何时”照应了“我”的“痴想”。(4分。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答题思路一是比较不同,二是注意语境。
一、比较不同,看强调了什么,句式、语序、用词修辞的变化。原句比修改句多了“……不知何时……聚拢了,村落里炊烟袅升,他也就隐向一片暮霭中去了”。
1.原句“不知何时”照应前文痴想。(1分)
2.修改句的意思是牧童回家,语言单调直白,原句描绘诗情画意的美景,牧童在美景中渐渐消失,原句更富有意境美和艺术感染力。(1分)
3.在用词方面,原句使用“聚拢”“袅升”“隐向”这样富有动态感的词语,让画面富有美妙的动态过程。(1分)
二、注意语境,句子应和文段的语意、重点一致,与上下文协调一致。原句的内容风格和前文更协调一致。(1分)
本文由“中学生读写”编辑创作,这里是中学生的学习园地,成年人的心灵港湾,本号已参与版权保护协会,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