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

《鹊桥仙·纤云弄巧》[宋·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七夕节·也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传统节日,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牛郎与织女农历七月初七在鹊桥相会。七夕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随着时间演变,七夕现已成为中国情人节,也是一个男女相亲的节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节的来历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它最早的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如《诗经·大东》:“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还有明代罗颀《物源》曰:“楚怀王初置七夕。”不过那时候的七夕,是祭祀牵牛星、织女星,并无后面的故事。直到汉代,其细节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且正式成为属于妇女的节日,这也有了民俗学家说七夕节首先是单身女子的节日。如东汉应劭撰的《风俗通》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侨。”又如《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多出资料查询来看,七夕节的由来有以下说法:自然天象崇拜:“牛郎织女”就是典型例子。七夕的牛郎织女传说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追求秩序的古人们不仅将天空规划得井井有条,还将星宿与地面区域一一做了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面来说,称作“分野”。简单来说,古人就是将天上每个星座都与地上的实体地理区域一一对应,古代分星与分野目的主要是为了配合占星理论进行天象占测。时间数字崇拜:“七夕”月逢七、日逢七。在古代,古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月初七”与古人对数字和时间的崇拜有关。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七重”列为吉庆日。“重日”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七姐诞:又称七娘会、七娘妈诞等。七姐(织女星)是编织云彩、纺织业者,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佢诞辰。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七姐诞”是靓女们的盛大节日。“七姐诞”(七娘妈诞)的主要活动有祈福许愿、乞求巧艺、祈祷姻缘、保护小孩平安等。生殖崇拜:”七七是生命周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它说男子以8岁一个周期,女子以7岁一个周期。民间习俗:香桥会、接露水、拜七姐、斗巧、祈求姻缘、游七姐水、种生求子、储七夕水、为牛庆生、乞巧供案、迎仙、拜神、拜牛郎、拜魁星、拜床母、染指甲、七夕观星、听悄悄话、净水视影、结红头绳、姑娘洗发、晒书晒衣、结扎巧姑、玩磨喝乐等。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记述唐玄宗与杨玉环,以牛郎织女为例,共誓白头之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中国传统节日故事中国年有声伴读3-9岁中秋除夕节民间生活记忆图画书全22册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绘本京东¥购买已下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njoyfound.net/lcbx/112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