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如果用一种花来形容林徽因,那么一定是水光中不染尘埃的白莲,清新独特,独自盛开在碧绿之中,令人瞩目。
她的文笔,她的才情,甚至是她的成就,都是世人争相讨论的热点,可没有人知道她内心住着诗歌与建筑的同时,也住着豪放与洒脱。
例如在诗里,她将浓情蜜意比成拨动心弦的手指,又将无果爱恋比成随风而去的落叶,将男女之间的情愫描绘得淋漓尽致。
就是这么一位光芒万丈的女子,有人说她徒有其表,是一只花瓶。
也有人说她对待感情,三心二意,脚踩三条船。
还有人嘲讽她开设“太太的客厅”,败坏文人名节。
那么,真实的林徽因究竟是什么样子?她是否担得起民国“第一美女、第一才女”这些称号?世人对她的评价是褒多还是贬多?
追求学识,向往自由
林徽因与民国众多大家闺秀一样,都有一个良好的家庭背景,但不同之处在于她有着清醒独立的认知,追求学识向往更广阔的天地。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祖父曾是进士出身。
家中浓厚的书墨气息影响了林徽因对知识的看法,她知道唯有读书学习才能拯救被旧社会锁住的灵魂。
林徽因的母亲是没受过教育的旧式妇女,这一点让她得不到林长民的喜爱。
所以林徽因的童年是不太幸福的,她夹杂在不相爱的母亲与父亲之间,不知是该恨父亲的无情,还是该责怪母亲的无能,这使她的性格变得极其敏感和独立。
好在林徽因极其聪慧,十分得林长民的喜欢,林长民出国期间便将林徽因带在身旁。
这也使林徽因有机会打开了自己的眼界,为日后学习建筑奠定了基础。
对待感情,清醒独立
在游历欧洲的过程中,林徽因与诗人徐志摩相识。
而此时的徐志摩已经是是位已婚男士,但他依然被林徽因身上的才学所吸引,不可抑制地陷入爱情的漩涡。
两人在康桥的落日余晖里侃侃而谈,细数漫天的星辰,浪漫美好的时刻让爱情缓缓萌芽。
不过,这终究是黄粱一梦,清醒的林徽因明白,有家室的徐志摩并不是一位良配,从小的教养也告诉她,绝不成为破坏他人家庭的第三者。
不管这段恋爱让人如何陶醉,如何不舍,林徽因还是决定跟随父亲回国,终结这一段无果的爱情。
美丽的康桥成为了诀别的诗歌,正如徐志摩所言:“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回国后的林徽因在父亲的安排下,认识了梁思成,两人遵从父母之命,开始相恋。
在林徽因眼里,梁思成是一个带着眼镜文质彬彬的读书人,她对他有着好奇,又觉得他缺少些许情趣,总忍不住想要捉弄他。
彼时的林徽因还是一位豆蔻年华的少女,对爱情、婚姻抱有幻想,也渴望一位灵魂伴侣,而梁思成说不上十全十美,但也符合伴侣的人选。
不久之后,两人便一同前往宾夕法尼亚大学深造。
林徽因一直向往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系,不过当时的建筑系不收女生。
对建筑念念不忘的林徽因进入美术系后仍将建筑系作为选修的主要课程,这才实现了自己的念想。
而梁思成也因为林徽因的一句话,选择了建筑系,并将建筑当成了自己一生的事业。
在外人看来,梁思成与林徽因郎才女貌,是一对金童玉女,两人也没有辜负众望,于年完婚。
林徽因的美貌与才情注定她不是一位平凡的女子,她的光芒太耀眼,围绕在她身上的目光太多,身为林徽因伴侣的梁思成也不敢确定她爱的就是自己。
婚礼当天,梁思成对林徽因说道:“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
聪明如林徽因,她清晰肯定地回答他:“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来回答你,你准备好要听了吗?”
这个答案无疑是满分的,但也能看出林徽因与梁思成白头到老的决心。
在往后的岁月里,梁思成再也没有对林徽因问出相似的问题,他用行动证明自己是最佳的婚姻伴侣,也用爱去呵护林徽因的点点滴滴。
在爱好与事业上,林徽因与梁思成是有共同话题的,他们经常游览名胜古迹,拍下珍贵的纪念照。
虽然时常会争吵,但也是因为对设计、对用词发出的不同看法。
不顾病体,醉心建筑
年8月,林徽因与梁思成回国。
学成归国的他们本可以选择良好的就业环境,但为了中国的建筑事业,林徽因与梁思成放弃了清华大学的优厚待遇,前往东北大学开创建筑系。
十五年间,夫妇二人走过了中国15个省,多个县,考察了处古建筑物,为保护我国古建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考察路上的风吹日晒、艰辛困难,林徽因身为一介女子从不觉得难熬,像那些拿着梯子爬高的测量工作,她做得比男人还出色,只要别人能上去的地方,她准不会落后。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她对建筑事业的热爱,那么一定是如痴如醉,乐在其中。
正是因为殚精竭虑的工作,加上战乱导致的颠沛流离,林徽因瘦弱的身体支撑不住,患上很严重的肺病。
战火纷飞的年代,谋生自然成为一件困难的事情,就算是林徽因与梁思成也不例外。
当时的林徽因为了补贴家用,每天要翻过好几座山头才能到达工作地点,甚至写信给美国的好朋友费慰梅,询问她是否有不要的衣物。
艰苦的生活条件使她的肺病反复发作,她经常扛着虚弱的身体工作到深夜,用满腔热爱与情怀,勾勒出一幅幅手稿,写出一首首诗歌。
不管生活有多迷惘、惆怅,林徽因对建筑、文学的热爱始终不曾浇灭。
当她躺在病榻上时,仍在阅读与建筑有关的书籍,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收集资料。
直到抗战结束,林徽因一家才搬回北平居住,夫妇俩受聘于清华大学,成为清华教授,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国徽的设计。
除了在设计上熠熠生辉,林徽因私底下还是一位健谈、活泼的女子,这在文学沙龙上的高谈阔论就能看出来。
年,诗人冰心发表了一篇文章《我们太太的客厅》,文中含沙射影出林徽因在家中举办文学沙龙,所到众人皆是男客比较多,讽刺她侃侃而谈,爱出风头的做派。
其实,这也不怪冰心会有如此想法。
萧乾曾评价林徽因:“她说起话来,别人插不上嘴。”
沈从文也夸赞林徽因:“她是极为聪明的小姐。”
在文学泰斗金岳霖眼中,他也是极为欣赏林徽因的才气与健谈,经常是沙龙的座上客。
林徽因的健谈从不是家长里短的废话,也不是咬文嚼字的酸话,而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对学术深究的、热切的讨论。
冰心对林徽因的谴责,多半是嫌她不够端庄,不够传统,不像她一般隐蔽锋芒。
如果说真像传统妇女一般,围着锅碗瓢盆转,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说三道四,那她就不是林徽因。
接受过西方教育,见识过不同风景的林徽因又怎会甘于传统呢,她的健谈与风趣,都是建立在学术之上。
这个世界多半喜欢对与众不同的人提出不满,也喜欢对优秀的人提出质疑,但是林徽因从来不在乎外界的声音,依旧我行我素做自己。
年,林徽因的肺病已经十分严重了,需要到卧床静养的地步,可她仍然不想生命浪费在虚度光阴中,坚持支撑着病体投入到工作中。
同年5月,北京市开始拆除大量的古建筑,身为建筑师的梁思成与林徽因为了保护遗存下来的古建筑,与北京副市长吴晗发生了剧烈的争吵。
在别人眼里,古建筑只是“年纪较老”的建筑,而在林徽因与梁思成眼里,它们是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和瑰宝,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具有不可估量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林徽因只是一位对建筑有着深厚兴趣的知识女性,完全不知道她对建筑的热爱已经深入到骨子里。
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时光里,她将自身的激情全部奉献给建筑、文学,没有一丝一毫的浪费,无愧于光阴。
逝于人间四月天
年,林徽因病情恶化,医院。
在她弥留之际,曾对护士说过:“我想见一见梁思成……”
当时的护士不明白那是林徽因的最后时刻,以夜色以深婉拒了她的要求。
天亮之后,林徽因再也没有醒来。
这位惊艳了一整个时代的女子,于年4月1日离开了人世,享年51岁。
很多人想知道,林徽因临终前会跟梁思成说些什么,但时光是无法倒流的,她的遗言成为了遗憾。
离世后,梁思成亲手为林徽因设计了墓碑,上面的花纹是他们共同为纪念碑设计的样品之一。
在林徽因的追悼会上,金岳霖为她写了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她曾说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她在最爱的四月里,像风一样,离开了人世间。
岁月从不败美人,也从不遗忘才情无双的美人。
只听说过林徽因的人,认为她只是外表美丽的民国佳人,但真正了解过她的人才会明白,她是一名建筑师,一名诗人,她的才华与美貌从不冲突,也不是浪得虚名,而是真真正正令人惊羡的存在。
正如她在诗中所言:“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地捧出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