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柳庆康老师讲座想到的
近日,在安康市汉滨区文化馆有幸听到陕西作家柳庆康老师的讲座。柳老师是《安康往事》《挪威人在中国》的作者,他用五年时间,采访了挪威人尤约翰一家及安康众多老人,了解了挪威传教士在安康百年的活动历程,写成了这两本书,使挪威人在安康的故事得以传播,两地人民的情谊得以存留。
我是当天读书会的主持,坐在柳庆康老师的身边,听他讲这个充满温情的故事,心里不时被一股暖流激荡着,我仿佛是第一次了解了安康,第一次凝望我生活的这片土地,第一次知道这片土地上发生过这么多激动人心的事。
那天因为柳老师的优盘出现问题,课件播放不了,柳老师准备的很多照片也看不到,他只能口头讲述。但丝毫不影响故事的精彩。他讲到安康市公安局的原址就是之前尤约翰他们住过的地方,讲到东大街府苑小区就是解放前的安康县政府、之后是老地委、行署。讲到挪威人在安康修建了信义学校、医院,他们为安康赠送了老地图及中国第一部彩色纪录片,赠送了拍摄的老安康照片。为了让我们了解安康城市格局的变化,柳老师举起手中的书,书的前面就是尤约翰赠送给安康的《古金州八景全图》。这幅地图是老安康城的原貌,分为新旧两个城,背倚青山,江水环绕,船舶穿梭,两城之间田畴交错,阡陌纵横。当年的城墙、河堤已经完全不见了,如今唯一剩下的遗址就是安运司对面巷子里的新城北门。这幅地图既有国画的特点,展现了安康依山傍水、风景明丽的特色,又准确标示了安康码头、城门、河堤、街巷的位置,无异于《清明上河图》。
听完讲座,我又看了尤约翰赠送给安康的纪录片。这部记录片长17分钟,是年拍摄的。是从美国买的摄影机和胶卷,拍摄的安康市民的生活,这是唯一一部记录解放前安康人生活的真实影像。影片中有安康老街道熙熙攘攘的景象,卖菜的,挑担子的,杀猪的。有城外种菜的农民,有生产长面条的作坊。有信义学校的学生课间及集会的情景,也有军队经过安康的训话场景,有教堂里教徒聚会的热闹情景,也有尤约翰一家和安康人在一起吃饭的融洽场面。影片的讲述很平实,主要介绍了自己在安康的生活经历,如到晏家寨度假,去恒口街道游玩。影片中那个时代的安康人穿着大棉袍,或是长褂子,表情淳朴,还有几分木讷,街道上的来来往往,田间的人勤劳耕作,几十年前的景像仍然是那么亲切。影片中最后一段的配乐是安康曲子,听到这熟悉的乡音,看到几十年前的山水人情,我的心里注入了新的情感,好像在今天和过去之间有一道门被推开了,我回到过去,沉浸在另一个时代的淳朴和温情里。原来安康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适宜生活的山水小城,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仅养育了生活于此的人民,也吸引了国外的友人。这里早就播下了善和美的种子,早就有了信仰的传播。自从挪威人夏明华年10月1日来到安康后,33年间共有39个挪威人生活在安康,和安康人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年9月3日,当日机四次轰炸安康城,南坝挪威人的居所救助了大量的伤者。这些无私无畏的神职人员,把善和爱的种子播撒在安康人心中。安康的大街小巷里,那些逐在渐消失的往事,被一个个艺术家用他们敏感的心灵捕捉着,被一个个曾经在安康生活过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记录着。这种怡情山水,热爱土地的本能,被另一代安康人传递着。
年的安康城,像极了鲁迅笔下的鲁镇。江岸渔火闪烁,江面帆船交错,小城犹如大鱼,在汉江边静卧。吸着长烟袋的老人,在日光下享受他们的晚年生活。孩子们在校园里嬉戏,大人在田间耕作。这是一个静谧和平的世界,在山光水色间养着,在新与旧的更迭中,总有那么一些东西保留下来,在一代代人身上,总有那么一些烙印不曾消失。
那天的讲座,使我想到了自己的路,想到了一代代安康文化工作者所走过的路。教师也应属于文化工作者的一员,在这条路上我经常感到迷茫,我们该做些什么,我们该给后来的安康人留下些什么。挪威人在安康仅仅生活过几十年,他们为安康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那我们呢?在安康生活了一辈子的我们,该给后人留下些什么?
我一遍遍翻阅着柳庆康老师的书,感受着两国人民的友谊,感受到挪威传教士的无私。汉江之水从书中流淌过去,像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将汉江清波和挪威的雪山之水汇集在一起。我希望挪威人在安康的故事给我们带来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清澈、浩荡、宽阔,在安康的大地上奔涌不息。
女娲之霞您的赞赏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