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视频黄岗侗寨古老神秘节日下的日与

04:44

黑沉的夜色褪去,伴随着光亮和牛的惨叫声,黄岗侗寨清晨的神韵,在海拔七百多米高的山间谷地当中渐次铺开。

紧接着,香纸的烟雾,血腥的气息,糯米的清香,和断断续续的芦笙,为喊天节做足了伏笔。这天是农历六月十五,依照黄岗侗寨固有的习俗,每年这个时候,村里都要举行求雨活动。鼓楼里和道路上的人们,也都换上了盛装。

作为男声侗族大歌的发源地,黄岗侗寨很难与五公里之外、同样盛行侗族大歌的小黄齐名,它更多被外人所知,是一年一度的喊天节。

交通便捷之后,这里每天都挤进旅游大巴,但村里古朴的民风,未曾被改变。它的日与夜,像似不被惊觉的世外桃源。

祈雨

和众多少数民族节日类似,黄岗侗寨的喊天节,也从传说衍生而来。

在已经见诸报端的报道,以及自媒体的叙述当中,或多或少都有出入,甚至有完全迥异的版本。

今年八十二岁高龄、参与过五十多次喊天节的吴政国老人说,完整的喊天节其实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祭萨岁。在侗族人的信仰体系里,萨岁是整个民族的守护之神,与黎平县接壤的榕江县三宝侗寨、大利侗寨等地,至今仍保留着祭萨的传统。

黄岗侗寨的祭萨仪式,隐秘而庄重,外人不能参与,甚至很多村里人都说不清楚具体流程。参与喊天节仪式的先生、寨老和主事,在当天凌晨择时前往萨坛祭萨,目的是告知萨岁,村寨当天要进行求雨活动,希望她能够从中庇护,让整个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祭萨活动结束后,喊天节的第二部分仪式才真正开始。

天亮后,在距离喊天节广场百米外的空地上,身着盛装的村民们陆续集结。那里过去曾是整个黄岗侗寨的大广场,如今已变成了村委会所在地。

一切准备就绪,先生吴广兴左手握着烧过符纸的水碗,右手拿着几株长叶芒草,待到芦笙吹响,他负责开道,将村民们带向喊天节广场。

村长吴显军说,前往喊天节广场的队形亦有讲究,吴广兴身后紧跟着的是寨老吴政国和三位主事,主事提着祭品——香烛、腌鱼、糯米、杯子茶水和酒和等。

再往后就是抬猪的壮汉、芦笙队、以及穿着节日盛装的男女歌队。

铺满鹅卵石的喊天节广场正中央,竖有约三米高的求雨台,和可拆卸的木楼梯。

入场之后,先生吴广兴、寨老吴政国以及三位主事,带领全村男女老少绕场一周。在祭祀台前,主事们插上香烛,点燃纸钱,先生吴广兴口中念念有词,几名壮汉干净利落地杀掉了祭祀用的大猪。

有了贡品,喊天仪式就正式开始了。

与往年不同,今年的喊天节,最后与吴政国登上求雨台的,并不是先生吴广兴,虽然后者与他合作多年,但今年吴广兴身体不适,不能登台求雨,取代他的是吴归良。

吴政国坐在求雨台上,念着他熟悉的祭词,吴归良则站在求雨台上,挥舞手中的长叶芒草,用侗语对着天空高声呼喊。吴政国念一句,吴归良喊一句,祭词大意是祈求雨神显灵,护佑村寨风调雨顺。

吴归良似乎还没有习惯这样的仪式,在求雨的过程中,他不时面露笑意,不时还因听不清吴政国的祭词而有所停顿。整个喊天过程,持续半个多小时。

喊天仪式结束后,参与祭祀的村民先后唱了三首侗族大歌。与其他地区侗族大歌不同,黄岗的侗族大歌主要以男性为主,多数时候女性只是和声。最后,村民与游客们手拉手,共同跳起来踩歌堂。

以往,与喊天节广场隔街相望的戏台和鼓楼,入夜后还会有歌声飘荡。

鼓楼

三百多户人家,建有五座鼓楼,即便在以鼓楼为标志的众多侗寨当中,黄岗的独特性依旧凸显。曾被冠以千户侗寨之名的肇兴,因为拥有五座鼓楼而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黄岗侗寨与之相比,低调又与世无争。

侗族地区的鼓楼,大多以杉木凿榫衔接,排枋纵横交错,全本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偏不斜。根据五代马鉴撰写的《叙事始.鼓楼》记载村置一楼,楼置一鼓,以防盗贼。《唐书》对侗族村寨也有会聚侗鼓吹角的描述。

在旅游业野蛮生长的早些年,侗族鼓楼曾走入以高为美,以大为美,以多为美的怪圈。不少侗族聚居地新修鼓楼,为的是比层数、比高度和比数量。喧嚣之后,留下的只有尴尬。像被认定为鼓楼最初雏形的黎平述洞独柱鼓楼,以及曾被赋予诸多意义的从江增冲鼓楼,它们不可超越,也无法替代。

其实,无论是历史文献中记载的,还是实际保存下来的鼓楼,都可能不是最古老最原始的模样,它们都是相当成熟的建筑技艺的结晶。抛开外在形式不论,从符号隐喻上看,侗族鼓楼如今俨然是文化和民族的独有符号。

有数据统计显示,全国现存鼓楼六百三十余座,其中黎平县境内多达三百二十座,占全国总数一半以上,这是侗族最有特色的代表性建筑,能工巧匠们无需图纸,自行设计,造型丰富。在黄岗,村里百分之九十的人姓吴,他们分属于五个不同的房族,每个鼓楼对应相应的房族。

以鼓楼为中心,这是众多侗族村寨的布局,但黄岗的村寨规划者们,则用溪流做为划分各个房族的边界,辅以风雨桥、萨坛、戏台、禾仓等公共设施,这让族群的划分更为明晰。

随着时间的发展,鼓楼的细节和作用也在变化。雕塑、绘画、纹饰、楹联等原有的文化符号体系,也有了淘洗与交融,就像距离喊天节广场不远的鼓楼里,建造者和工匠们的头像,都被绘制在梁上,与山水、花卉、龙凤、飞鸟、云彩等图腾结合在一起。甚至,鼓楼原有的功能也被弱化——在鼓楼下面,关了一头水牛。

牛肉

牛,与侗族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乐器方面,就有以形状命名的牛腿琴。田间劳作,离不开耕牛。节日活动,更是少不了斗牛。但侗族人对牛肉的喜欢,似乎又是偏执的。

农历六月十五日,黄岗侗寨的村民们,早早就在村里零星的宽阔地上,瓜分着宰杀好的牛肉。据说喊天节当天,不少人家的菜单,都与牛肉有关,其他菜甚至上不了席。在村长吴显军家里饭桌上,这个说法得以印证。

生牛瘪,熟牛瘪,炒牛肉,烤牛肉,就连那钵豆汤,都煮得有牛肉,这也算是名副其实的全牛宴了。吴显军说,平时村里很少杀牛,只有在喊天节这样的节日里,为招待前来过节的客人,村民才会杀牛。这些最终被抬上餐桌的牛,有些是村民养的,有些则是从邻村买来。

与大多数人见过的场景不同。在黄岗侗寨,杀牛通常是几户或十几户人均分,他们奉行几近绝对公平的原则——牛肉均分,内脏均分,牛骨头均分,甚至连牛瘪汤都均分。在喊天节当天,黄岗村吃掉的牛肉斤数,有可能超过繁华都市郊区一个大型养殖场的出肉量。这个数据,在平时绝不可能诞生。

在重口味盛行的黔东南,整个村寨一天吃掉多少斤牛肉,似乎并不值得惊讶。对于外地游客来说,黑暗料理牛瘪,才是他们需要挑战的目标。升级版的生牛瘪,则让更多初到黔东南的游客,不敢下箸。

事实上,牛瘪的味道,并非想象中那么难以入口,更多人是停留在心理作用层面上。在那本由中国国家地理出版的《地道风物·黔东南》一书当中,对牛瘪的描述是《你的黑暗料理,我的私房美馔》,这足以说明它的江湖地位。

不可否认,牛瘪是一道让不少外地人望而生畏的菜肴,但吃瘪的习俗其实是从黔东南传统侗药中衍生而来的。在侗族地区,牛瘪也被称作百草汤。因为牛羊会选择无毒无害、营养丰富的植物吃,黔东南乡野又盛产药草,当地人相信这些药草,经过牛羊消化之后药性更强,有养胃护肠的作用。

喜欢吃牛瘪,还有更为学术的说法——在侗族人的饮食结构中,过去的主食糯米难以消化,加上当地夏季普遍潮湿温热,在冰箱和保鲜技术尚未到来的年代,饮食不洁或食物变质难以避免,当地人的消化系统因此也常有疾患,吃瘪养肠胃便成了传统的土方子。

这是侗族人生存智慧,也是多种因素之下,不得已的选择。好在如果你吃不惯牛瘪,餐桌上也还有炒牛肉和煮牛肉可供选择,只是辣永远无法绕开。

糯禾

黔东南,被称作是糯谷之乡,一家炊饮全寨香,一亩香糯十里香的场景,将当地人的生活,牢牢地栓在了糯禾之上。而在黔东南的侗族地区,人们至今仍保持着对糯禾的偏爱。

在侗族人的记忆里,糯禾是水田里深浅不一的脚印,是夹杂着泥土与稻花的清香,甚至是肥美的稻花鱼。

不仅如此,在侗族人的生活当中,生、丧、嫁、娶,这些重大事件中,也少不了糯禾的身影。作为典型的侗族村寨,黄岗人对糯米的偏爱也不例外,就像他们在祭萨和求雨的仪式当中,也都用上了糯米。

如果说鼓楼、大歌、风雨桥是侗寨三宝,那么黄岗三宝可能就是喊天节,侗族大歌和糯稻了。

黄岗侗寨是南部侗族地区香禾糯的主产地,这里不仅海拔高,古老的梯田土质肥沃,非常适宜糯稻的生长。和临近的从江村寨类似,黄岗人主食也是糯米。有传言说,黄岗得名,就是每年秋天收禾季节,挂满稻穗的禾晾,使得整个村寨远远望去就像座金黄色的山岗。

传言真伪无从佐证,但黄岗侗寨的确随处可见禾晾,你可以想象每到秋收时节,成片糯禾连成禾浪,在阳光下闪烁着令人陶醉的光晕的场景。在六月十五当天,吴显军家里的饭桌上也全都是糯米,他说:黄岗的糯禾,是祖先留下来的口粮,我们会延续这个传统。

手抓糯米,配上牛瘪,这是喊天节的标配美食,也是黄岗侗寨的烟火生活。在这里,你不用忍受高谈阔论和嘈杂喧闹,只需要安然享受。或许多年以后,面对满桌的山珍海味,你都会回想起,在黄岗侗寨的那个自自在在的下午。

传统的本地糯禾品种,都经过长期的选育,很难想象,侗族祖先以怎样的方式为糯禾择优。在千百年演变中,侗族人培育的糯禾分化出了红糯、黑糯、白糯、长须糯、旱地糯、香禾糯等繁多的种类。

无论糯禾的产量和面积如何改变,它在侗族人的心目中的地位,无可或缺。立新房,娶新人,在这些破立之间的重大事件里,侗族人始终保持着对习俗的尊重,这是民族自我认同感的延续,也是侗族族群之间,辨认彼此的方法。

正因为如此,糯禾在某些仪式上被赋予神性,充当了用以沟通天人的信物,比如在喊天节当中。在黄岗,糯米还可以做成甘甜的糯米酒,用以招待客人。而农历六月份,是禾苗生长的关键时节,这个时期雨水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收成,因此喊天节祈祷风调雨顺,就成为每年必不可少的仪式。

只是,这个仪式,是黄岗侗寨所独有的。

小贴士:

黄岗侗寨,位于贵州省黎平县双江乡南部,坐落在一片海拔七百多米的山间谷地当中,连片的山林环绕四周,村寨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寨内有五座鼓楼和一座花桥,寨边禾仓林立、禾晾成排。黄岗是典型的侗族村落,此前被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文字吴再忠

图片张志红

视频张鑫张强

实习生吴奇洲

编辑侯川川/编审李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njoyfound.net/jbjc/96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