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544课兄弟阋墙的阋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鬥”部的八个生僻字,分别是“、、鬮、[鬥爾]、[鬥燹]、[鬥+賓省]、鬩、[鬥戈]”。显然,这八个字在现代汉语均不常用,甚至有一半在GB字库中已不收录。我们依照《说文解字》字序解说汉字,一个字也不跳过,这八个字的详情如下:

1、。读音有两个:

(一)hòng。《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鬭也。从鬥,共声。《孟子》曰:‘邹与鲁。’”《说文》标注的读音是“下降切”,应当是xiàng(见下个读音)。中华书局注音版标注的这个读音来自《广韵》“胡贡切”。形声字。本义是争斗。这里引用的《孟子》指《孟子·梁惠王下》:“邹与鲁”指的是邹国与鲁国交战。邹国其实就是邾国,是先秦时期山东半岛的小国,与鲁国相邻,因此发生战斗。

(邹国的位置)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闻当道遣使往诘莫酋,酋厚赂之,报云:‘彼与仇,无与中国事。’”用的也是“”的本义。

“”还可以用作“哄”,喧闹。《集韵·送韵》:“,斗声。”《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那时动合县人民,都跟来看。”“”相当于“起哄”的“哄”。

(起哄)

(二)xiàng。这其实是《说文》所载的读音,《广韵》称“胡绛切”,同“巷”。胡同。《字汇·鬥部》:“,与巷同。”

(北京的胡同)

“”的小篆写法如图:

(的小篆写法)

2、。读音有两个:

(一)liú。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经缪杀也。从鬥,翏声。”形声字。本义是绞杀。徐锴《说文系传》:“经缪缢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手部》曰:‘摎,缚杀也。’按:缚杀,若今以一绳勒死。‘经缪杀’,若今绞罪,以二绳绞死,故从鬥,此恐即‘摎’之或体。”《广雅·释诂四》:“,绞也。”就是用绳子绞杀。

(旧时两根绳子的绞杀)

(二)jiǎo。同“[門翏]”。降低原定丧服等级。《玉篇·鬥部》:“[門翏],杀也。”《篇海类编·人事类·鬥部》:“,丧之降杀。”按《广韵·篠韵》作“[門翏]”。桂馥《札朴·览古·缪绖》:“《广韵》:‘,丧之降杀。’案:《檀弓》‘衣衰而缪绖’。正义云‘谓绞麻为绖’,《广韵》言‘降杀,谓缪绖也’。”在中国古代,丧服是有严格规定的,由重至轻分别有斩衰(cuī)、齐衰(zīcuī)、大功、小功、缌麻(sīmá)五个等级,称为“五服”,“五服”分别适用于与死者亲、疏,远、近不等的各种亲属,每一种服制都有特定的居丧服饰、居丧时间和行为限制。这里说的降低原定丧服等级即缘于此。

(五服中的丧服规制)

“”的小篆写法如图:

(的小篆写法)

3、鬮。读jiū。《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鬮,鬭取也。从鬥,龜(qiū)声。读若三合绳纠。”形声字。本义是拈阄。“鬮”其实就是阄的本字,后来“鬥”误为“門”,遂成了今字“阄”。王筠《说文句读》:“即今之拈阄,遇某则取某,不能预必之也。”这里的“鬭”,解释成“斗”,或解释成“遇”都说得通。

(抓阄)

“鬮”还可以指用来拈阄的东西。李商隐《拟意》:“楚妃交荐枕,汉后共藏鬮。”鲁迅《朝花夕拾·狗猫鼠》:“大家议定,派伙计去迎接它(指象),拈到当这差使的阄的就是狗。”

“鬮”的小篆写法如图:

(鬮的小篆写法)

4、[鬥爾]。读nǐ。《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鬥爾],智少力劣也。从鬥,爾声。”形声字。本义是智少力弱。《正字通·鬥部》:“[鬥爾],《说文》:‘智少力弱也’。《庄子》:‘[鬥爾]肰疲役。’”按:今本《庄子·齐物论》作“苶然疲役”。也就是说,“[鬥爾]”的意义等同于“苶(nié)”。东北话常用这个字。

(智少力弱貌)

“[鬥爾]”在本义之外,还有其他用法:

(1)软弱。《广雅·释诂一》:“[鬥爾],弱也。”

(2)褊狭。《玉篇·鬥部》:“[鬥爾],褊狭也。”《广韵·纸韵》:“[鬥爾],力褊。”

“[鬥爾]”的小篆写法如图:

([鬥爾]的小篆写法)

5、[鬥燹]。读fēn。《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鬥燹],鬭,连结缤纷相牵也。从鬥,燹声。”形声字。本义是遇合连接相互牵引的样子。与“[鬥+賓省]”连用,组成“[鬥+賓省][鬥燹]”一词,也写作“缤纷”。朱珔《假借义证》:“(缤纷)当为[鬥+賓省][鬥燹]之假借。”《广韵·文韵》:“[鬥燹],[鬥+賓省][鬥燹]之貌。”周祖谟《广韵校勘记》:“[鬥+賓省][鬥燹]皆当从鬥作。”

(色彩缤纷)

“[鬥燹]”的小篆写法如图:

([鬥燹]的小篆写法)

6、[鬥+賓省]。读pīn。《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鬥+賓省],鬭也。从鬥,賓省声。”见上字的解说。“[鬥+賓省][鬥燹]”义。缤纷,繁多杂乱的样子。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按[鬥+賓省][鬥燹]谓鬥连结牵引。字亦作缤。”

(缤纷的云彩)

“[鬥+賓省]”的小篆写法如图:

([鬥+賓省]的小篆写法)

7、鬩(阋)。读音有两个:

(一)xì。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鬩,恒讼也。《诗》云:‘兄弟鬩于墙。’从鬥,从兒。兒,善讼者也。”会意兼形声字。本义是相争;争吵。“鬩”是“阋”的繁体字。“阋”字所从的“鬥”旁很早就有讹同“門”的形体了,现行简化字“阋”,就是从讹体而来。阋字里的“门”,本来应该是“鬥”。许慎认为,“兒”是喜欢争讼的,加上“鬥”的争斗,会意“常常相争”。这里引用的《诗·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意思是说兄弟之间在家里有可能争斗,但是每遇外侮总能鼎力相助。成语“兄弟阋墙”即出自这里,比喻内部争斗。

(沈嘉蔚油画《兄弟阋于墙》局部)

“鬩”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鬩的小篆写法)

8、[鬥戈]。读wēng。《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鬥戈],试力士锤也。从鬥,从戈,或从戰省。”会意字。本义是比试力士强弱的锤子。由“鬥”和“戈”会意。就是较量力气的兵器。徐锴《说文系传》:“谓为锤以试力士,举之较其强弱,故从鬥。”这里的“戈”,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当如今武场,弓马之外,举大刀,开四门,盘背面花,以试力之类。石亦是也。民俗亦为凿石为锁形,举以比力者。”

(石锁)

其实就相当于后世的杠铃之类的力量类器械。

“[鬥戈]”的小篆写法如图:

([鬥戈]的小篆写法)

(之,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njoyfound.net/jbjc/97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